情牵一 “线” 创出真味

—— 记2020年“创青春”浙江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刘成才

作者:林晓莹,徐丛丛     版面:第03版:校园生活      发布时间:2020-12-10 00:00:00      浏览:775250      字数:1728      所在版面图

  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鲜米线,米香醇厚,韧性十足,足不出户感受云南味道。这就是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刘成才研制的“云南鲜湿米线”。目前他已有4家自营工厂和8家加盟厂,累计收购农户大米超1500吨,为农户创收超400万元,产品供应7个省的563家店铺。



  还原地道云南味
  米线是南方的早餐主食之一,受到很多人欢迎。鲜米线米香浓郁,但由于其水分多、保质期短,不易运输。市场使用最多的干米线又存在“泡发时间长、煮时易烂、易断、口感差”的问题。
  出生于云南的浙商大外语学院学生刘成才,7岁跟着父母到浙江永康生活。在当地的店里吃米线,常常会觉得汤的味道对了,米线的口感却不对头。怎样才能在外地吃到正宗的云南米线成了他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事。
  进入浙商大后,学校浓厚的双创校园文化氛围,成了刘成才创业激情和动力的源泉。本着将云南米线带出云南的想法,初入大学的刘成才尝试研制“云南鲜湿米线”。为了接近云南米线的本真味道,入学第一年他就组建了“云理之之”团队赴云南调研,在大理、昆明、镇雄、西双版纳、丽江等地寻访传统云南鲜湿米线的制作工艺,走访当地78家米线小作坊。调研归来,刘成才就泡了在实验室里,他不断对米线的淀粉结构进行重组,对各种口味进行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只要泡发五分钟,复水后的米线外观和口感几乎与云南当地的无区别。
  感受香甜创业味


  “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食品研发上只是个‘门外汉’,于是我联系了学校食品专业的老师,说了我们的想法,
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刘成才还与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关键技术,做足了从米线发酵到出品的14道工艺,顺利解决米线品控的问题,以加盟方式扶持小作坊进行技术改造,开启创客之路。
  当下,全国米线店铺数量超35万家,米线原材制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然而,米线小作坊遍布城市农村、街头巷尾,鲜米线制作无标准化生产工艺,缺少成熟供应链体系。
  刘成才以“一县一厂”的布局就近发货,减少运输时间,这样鲜湿米线的保质期翻了3番,解决了鲜湿米线保质期短的问题。项目启动以来,“云南鲜湿米线”累计收购农户大米超1500吨,产品供应7个省的563家店铺。
  浙江永康“镇雄雷家米线店”使用的便是刘成才研制的鲜湿米线。别看店铺面积只有60平方米,现在每天可以卖出400斤,比起以前每天50斤翻了8倍。因为生意的红火,店主雷先生在一年时间里连续开了11家加盟店。他对刘成才说:“你们的厂子开到哪里,我们的店就开到哪里。”
  刘成才以加盟方式扶持小作坊改造,带动个体工商户转企,站稳核心企业供应链控制地位。为助力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他又选择了浙江衢州龙游的晚籼米为生产原料,“这类米粘性较小,米质较脆做米线口感非常好,我们选择龙游的农户作为长期供应商并大量收购大米,也是希望助推他们的农产品销售,致力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
  刘成才的这个创业项目“云南鲜湿米线全国生产供应领跑者”获得了2020年“创青春”浙江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被学校推报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喜获铜奖。回想起自己的创业之路,刘成才笑着说,“都是香甜的味道”。
  弘扬传统中华味
  目前,金华是刘成才的主战场,全市有近120家店铺在使用他家的鲜湿米线。虽然厂房不到300平米,但也解决了20多个人的就业问题。
  “疫情期间,我们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进行上下游资源的整合,稳定鲜湿米线产业链供应链,盘活了2家作坊和近150家店铺。我想让中国传统美食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也带动更多人致富。”说到这,刘成才充满自豪,“李子柒的螺蛳粉火到了国外,收获大量海外粉丝,我也想把‘鲜湿米线’推向东南亚,这助推的不仅是云南的米线文化,更是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作为青年创业者,我的目标是让中国传统美食红遍亚洲,香飘世界。”
  像刘成才这样寻求跨专业合作的创新创业案例,在浙商大并不在少数。近年来,浙商大积极实施“双创”教育,鼓励、扶持学生创业。2013年,学校就开设创业实验班,2014年又成立独立建制的创业学院,是浙江省最早成立创业学院的高校之一。同时选拔具有较强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组成创业实验班,并为学生量身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近四年,全校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达近万人,2300多个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275个被立项为国家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