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一个贫困村庄的致富“密码”

——兴西村脱贫攻坚纪实

作者:李瑶,李超,刘嘉任     编辑:李瑶,肖宇亭     版面:第03版:第03版      发布时间:2020-10-31 00:00:00      浏览:778692      字数:3599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走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龙城镇兴西村,看到山间笔直的公路如玉带贯通于一片翠绿的海洋,易地搬迁房整齐排列,光伏项目在绿水青山之间显得格外耀眼,户户门前整齐划一的栅栏掩映在花红柳绿之中。村部的健身器材、文化长廊充实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部大院里唱歌跳舞的爷爷奶奶们欢声笑语不断,处处生机勃勃。
  回到 2015 年,兴西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 元,村集体没有产业项目,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村里土路崎岖,遇上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娶不娶媳妇无所谓,必须有双靴子”是村民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如何让兴西村脱贫”牵挂着脱贫攻坚战线各级领导干部的心。
  2015 年底,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部署,吉林化工学院定点帮扶兴西村,开启了对口支援扶贫的奋斗之路。5 年来,吉林化工学院累计投入资金近 200 万元,筹措资金近 500 万元。截至2018 年底,兴西村贫困人口 157 户 312 人全部脱贫,兴西村整村摘帽脱贫,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目前增长到1.3 万余元。如今的兴西村,环境改善了,村庄美丽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奔小康的信心越来越足。村党支部书记金善玉激动地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我们兴西村2018 年全部脱贫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兴西村越来越美丽了!”
  以 党建带扶贫 夯实基层基础
  2016 年初,吉林化工学院帮扶工作小组 9 名成员来到延边州与帮扶镇村开始对接,了解兴西村的基本情况。当时的兴西村,路难走、车难进,村部破旧不堪,村里危房旧房多,头上还顶着一顶“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党支部多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没有开过一次整整齐齐的党员大会。
  吉林化工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吴枝辉被选派至兴西村任第一书记,吴枝辉以筑堡垒、标准化村部建设为突破点,配合龙城镇党委重新补选了兴西村党组织成员及村民委员会成员,配齐了村“两委”班子。他内抓组织生活,外抓联系群众,经常走村进户拉家常,融洽干群感情,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群众院内、炕上,都是他宣讲政策,了解村情民意的“阵地”。兴西村是典型的朝鲜族村,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到逐渐心领神会的眼神,群众逐渐认可了这位“第一书记”。
  吴枝辉坚持以党建带扶贫,进一步规范党员管理制度,配合村两委不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学校机关党委同兴西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帮扶,学校图书馆在村部建设农家书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扶贫励志宣讲活动走进兴西村,将党的扶贫政策传播在兴西大地上。驻村以来,学校党委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12 人,发展党员 4 名,努力加强村年轻后备干部人才储备。
  组织强了,人心齐了,大家的干劲也足了。为改善村部办公环境,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出资 18 万元帮助兴西村修建村部,现在的村部大院干净整洁,不仅是村干部、村民办事议事的阵地,健身器材、文化长廊更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打卡地点”。
  “造 血 + 扶志”激发村民内生动能
  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扶贫不仅要扶智,更要扶志。想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在“造血”和“扶志”上下功夫。
  为了让兴西村村民彻底摆脱贫困,摆脱“等靠要”思想,学校确立“扶贫先扶志,兜底不兜懒”的工作思路。2018 年,学校投入资金 30 万元,作为兴西村致富带头人基金,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积极作用。村民可以申请此项基金开展农业经营项目,项目盈利之后将成本与利息返给村委会,村委会将利息收益分配给贫困户。2019 年,学校追加投入 20 万元,让更多村民无忧发展致富项目。
  “前年,吉林化工学院组织了培训班,带领我们学习了养牛技术,现在我们牛羊多了,腰包也鼓了,日子也过好了!”村民刘启富利用致富带头人基金开展养殖产业,家里目前几十头延黄牛,加上种植玉米蔬菜带来的收入,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我连续两年从致富带头人基金贷款 6万元,承包无生产能力的村民十垧地,买种子化肥种玉米,现在我们村里10 多户都通过这个基金富起来了。”胡国龙一家利用致富带头人基金发展种植产业,看到田地里长势喜人的玉米,他再次坚定了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让兴西村真正摆脱贫困,富裕起来,不仅要让村民走出去,更要让企业、产业走进来,寻求自我“造血”的路径。
  吴枝辉带领村委会成员多次、多方考察洽谈,2017 年初,吉林万泷牧业公司在兴西村安家落户,建设了兴西村第一个集体产业霍尔多巴吉鹅养殖场,发展养鹅项目,填补了村集体产业空白,增加了村集体及村民收入,为村集体发展和村民致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2017 年 4 月,光伏项目在兴西村落地,项目收益覆盖兴西村 174 户 443人,为村里脱贫摘帽提供强大的产业扶贫支撑。
  用好互联网 跑出精准扶贫“加速度”
  脱贫攻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发展了村里的养鹅项目,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商品鹅的一天天长大,销售又成了另一难题,吴书记跑上跑下、各方协调,同吉林养鹅万事帮达成协议,依托该公司网络平台实现鹅肉、鹅蛋线上销售,并通过微信、市场等开展线下推广,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带动群众增收 13 万元。
  尝到了互联网红利的甜头后,吴书记发现,当下的扶贫工作必须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扶贫产品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增加产品的销路。吴枝辉开启了“第一书记”代言活动。依托兴西村自然资源优势,第一书记先后代言了兴西村霍尔多巴吉鹅及兴西蜂蜜,多渠道销售兴西村蜂蜜 1.5 万余斤。
  在打造个人“人设”带货的同时,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发起了《益起品乡味 温情入兴西》 精准扶贫项目。该项目围绕区域特点和村民致富需求,以“5+1”电商服务方案为具体方向,以“电商 + 增值服务”新模式,使客户需求与兴西村农产品无缝对接,线上与线下同步服务,实现“帮你做、帮你卖、帮你买、帮你筹、帮你学”。学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持续推进“5+1 电商平台”建设,累计服务推广兴西村农副产品销售额达 45.8 万余元,探索了一条较为实际的互联网 + 精准扶贫的方法和路径。
  2020年8月,在第六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上,2018 年从兴西村考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朱玉莲同学为村里农特产品代言,吸引了 1200 余人线上观看,累计销售额达到 5 万余元。“我们村里农特产品特别丰富,美食也特别多,我就想帮助乡亲们把产品推广出去,与大家一道共筑乡村振兴梦。”朱玉莲同学从兴西村走出来,又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力量。该创业项目还获得“建行杯”第六届吉林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以“显微镜”精准观察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2019 年 8 月,兴西村贫困户全昌吉遇到蜂蜜滞销难题,又赶上其老伴儿因脑出血住院,急需用钱,家里滞销的几百斤蜂蜜就成了老人的心病。吴枝辉得知此情况后第一时间通过消费扶贫微信群发布购买蜂蜜信息,以解老人燃眉之急。学校党员干部仅用一天时间就把老人剩余的 500 斤蜂蜜抢购一空,实现销售收入 1 万元。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学校积极筹措防疫物资,为兴西村送去口罩、消毒液等急需用品,并派专人指导消杀等防疫工作。得知由于疫情原因村民的蛋品销售成为难题后,学校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助力抗疫 · 消费扶贫”活动,坚决推进疫情
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不误。在驻村工作队及包保帮扶人的共同努力下,贫困户家中的鸡蛋、鹅蛋、土鸡搭载消费扶贫的快车,点对点销售,及时化解了疫情期间村民蛋品销售难的问题,有力带动了贫困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影响。
  近两年,学校教职工购买兴西村蜂蜜、鸡蛋、鹅蛋、牛肉、榛蘑等农副产品总量达30 余万元。同时,学校领导积极响应和龙市政府号召,带头认领共享庭院,认领活动惠及每个有共享庭院的贫困户,涵盖所有在村鳏寡孤独老人,通过共享庭院认领,解决了老人们的菜篮子问题。
  兴西村老人居多,年纪大了难免有个头疼脑热。为解决老人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学校医疗队每年春秋两次到村里送医送药,为困难群众解决急需的医疗问题,把健康送到家门口,把温暖送到心坎上。逢年过节,学校领导都会带队为村民送上米面油,为贫困户送上慰问金,将关怀落到实处。
  2020 年秋季新学期伊始,学校党委就派出工作组赴兴西村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和入户走访慰问,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台风过后玉米倒伏受灾情况。看到村民在庭院中晾晒的蘑菇,党委书记胡越平充分肯定兴西村民“农闲人不闲,勤劳拓富路”的做法。今年,秋水丰沛,驻村工作队鼓励引导群众利用良好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优势,农闲时节进山采摘销售蘑菇、野生木耳等纯天然有机绿色食品,促进村民增收。
  受地势影响,一些村民的居住地位于半山腰,存在风险隐患,尤其下雨天,低洼路段道路泥泞,院子里积水严重。驻村工作队多次考察,积极动员,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组织易地搬迁 25 户,解决了 7 户无房、危房户住房问题。
  “2020 年,虽然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的侵袭,也经历了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但我们有信心在党的脱贫攻坚方针政策指引下,巩固现有脱贫成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全面胜利!”驻村第一书记吴枝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