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一个青色的梦

——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吴国平先进事迹报道

作者:周遂     编辑:徐凯     版面:第04版:金院之光      发布时间:2020-06-28 00:00:00      浏览:827811      字数:2983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青海,就像吴国平一个青色的梦。当吴国平看到“青海”两个字,就想去中国最大的内陆湖—— 青海湖、万山之祖—— 昆仑山、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柴达木盆地、天空之镜—— 茶卡盐湖去看看……2016 年 7 月,吴国平被选为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真的去了青海,于是,跨越近 3000 公里,从东海之滨到了青藏高原,觉得青海高原太大了、太美了、太高了……吴国平工作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德令哈,关于德令哈,可能你不太熟悉,但是,海子的那首《日记》你可能熟悉,那里写道: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你一定会想起什么来。那儿有孤独的雅丹和戈壁,一座新兴而美丽的高原小城。
  吴国平永远忘不掉行走在祁连山腹地的感觉,去县里出差,经常要走一次祁连山,开车日行近千里,在车上睡去醒来身边依然是浓绿的草原,一整天遇见草原上的云,遇见牦牛,遇见溪流,遇见湖泊,遇见鲜花,遇见蒙古包……让人惊艳的是各种各样的湖泊,还有走不出来的广袤草原,白色的羊和黑色牦牛在开满鲜花的草原上奔跑,溪流在肆意蔓延……从溪流星罗棋布的草原,到极致荒凉孤独的沙漠,湖泊有多惊艳,冰川就有多壮观,草原有多肥沃,雅丹就有多荒凉,祁连山草原跑不到边,而极致荒凉的柴达木盆地有一种让人走不出去的感觉……夏天的青海,裸露的皮肤在炎炎烈日下,被“烤”得发烫;冬天的青海,刺骨的寒风钻入骨头;一年四季的青海,气候干燥、嘴唇干裂,对于出生在江南水乡的吴国平,真的是一种考验。然而最难捱的不是极端气候,而是高原反应。初到青海,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尤其晚上平躺到床上,根本无法呼吸,时常彻夜失眠。但对于吴国平来说:“睡不着觉,正好能有大把时间工作”。因为他担任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教育领队、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对口支援、招生考试、科研管理等工作。身兼三职,每天只有 6~7 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海西州的教育局副局长,要了解海西州的教育现状,就必须到海西州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半年时间,吴国平踏遍了海西州的6 个县市,30 万平方公里。青海幅员辽阔,每到一处,都至少得走半天。茫崖市距离德令哈将近 800 公里,走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加满油、备足干粮,路上只有一个加油站,商店也很少。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让吴国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整个天空瞬间变得灰沉沉,黄沙漫天,能见度不足 10 米,吴国平一行只能将车停下。风呼啸着,砂石卷着黄土飞扬,砸在车上,发出铛铛的声响。那是吴国平第一次见到沙尘暴,当时他真的很担心。半个多小时的等待,对他来说真的是格外漫长。
  通过半年的时间吴国平基本了解了海西州的教育环境和现状。以前对海西教育的援建工作都是处在“硬件”的援助,修建学校、食堂、爱心捐助……但是现在海西的教育环境存在的更多问题是“软件”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走不出去、好老师进不来……所以,他的工作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浙江最好的“软”资源都带过来,让海西的孩子和浙江的孩子享受到一样的教育。
  说干就干,吴国平争取到了 6 位浙江老师来德令哈一中支教,组建了海西州第一个“杭州班”,这让德令哈的孩子在自己的地方就能体验到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模式。“杭州班”的出现,让海西人意识到了两地教育的差距,更多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杭州班”。带着海西孩子的希望,吴国平多次联系两地教育机构,数次往返于浙江、青海。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办了天峻县民族班,海西州高级中学与宁波市镇海中学等建立了校际对口援助关系……如今,海西州的所有普通中小学都和浙江的学校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关系,共新签订教育对口支援协议 24 个。
  作为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让吴国平感到非常最吃惊的是,这里没有一个教授,没有人发表论文和做课题研究,教研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这种现状,他免费开设讲座,提出奖励机制,改变大家伙的想法,主动去帮助一些愿意去做科研工作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科研项目从无到现在的五个厅级科研课题,论文从 2017 年的 5 篇到现在的 36 篇……为了进一步提升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吴国平先后邀请了浙江省 20 名骨干教师对口支援,并联系9 所浙江职业院校与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
  如何帮助到每一位海西孩子,实现教育平等,这是吴国平的最大目标。几经思索,他想到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接两省的教育资源。就在此时,2017 年底,1年半的援青任期到了,但是他心里割舍不下这里的孩子、割舍不下这里的教育,工作的‘蓝图’才刚刚铺开,很多工作没有做完,他的目标还未实现。在和组织商量后,吴国平主动继续留下来援建海西教育,接力绘好海西州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
  为了海西和浙江两地教育的紧密相连,吴国平尽了最大的努力,构建起了一个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教育对口支援体系。目前,杭州市教育局与德令哈市教科局、宁波市教育局与天峻县教科局、温州市教育局与格尔木市教育局、嘉兴市教育局与都兰县教科局、湖州市教育局与乌兰县教科局签订新一轮对口支援协议;浙江省 5 所重点高职院校和 1 所优质高职院校与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
  为了海西的孩子及时享受网络教育资源,在两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借助爱心人士的力量,投入百万元建成 4 所智慧教室。德令哈市与杭州下城区、拱墅区、滨江区两地师生在我的牵线搭桥之下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搭建了“空中课堂”和“空中科研”,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向海西州所有中小学教师开放之江汇教育广场,共享 1200 门网络课程、30000个微课资源。
  好教师、好课程“引进来”,好学生也要“走出去”,根据两地协议,浙江省属高校扩大在海西州的定向本科招生计划。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 10 所浙江高校,纷纷向海西州抛来了定向招生的“橄榄枝”。3年来定向招生指标逐步扩增,从 2016 年的 20 个到2019 年的 45 个,先后满足了 100 多名海西学子到浙江省求学的愿望。这些高校名额的增加,给了他们可以走出青海看看外面世界的一个平台,更给了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通过对口支援,看到一所所学校拔地而起,一批批援青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一个个学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生们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大海,也有机会来浙江上学,充分说明了教育在阻断代际传递中的作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作为一名工作了三年的援青干部,吴国平发自内心的想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组织上给予的机会,感谢各方的大力支持。
  吴国平经常鼓励自己,来青海不是来做过客的,一定要实干做事,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到了2019 年 7 月,吴国平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回到了浙江。但是,和青海的情谊,永远隔舍不断,魂牵梦绕,平时一直在关注青海的发展,也希望再有机会回去青海看看。不会忘记自己决策过的项目,不会忘记他资助过困难学生,不会忘记他做过的学术报告,那是一片奋斗的沃土,那是能干成事业的土地,因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为把学校努力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重要窗口这一新目标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