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

点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作者:魏强      发布时间:2020-05-19 00:00:00      浏览:877616      字数:3352     
简短说明
作品以淮河能源集团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切入点,反映了工作室负责人及创新团队的成长成才,并通过工作室的引领,使更多的职工 “发光发热”、成长成才,实现了基层人才培养从“亮一点”到“亮一片”的辐射带动,折射出淮河能源集团近年来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攻关等培养技能人才的成功实践。 作品以点带面,注重提炼概括,既有新闻性又有故事性,娓娓道来,深受读者喜爱。

QQ截图20210520094119.jpg

近年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

点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本报记者 魏强

“五一”前夕,安徽省劳模创新工作室——顾桥矿庞士宝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庞士宝和他的团队成员们走进了由安徽省总工会、安徽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的“工匠故事——江淮行”栏目,成为矿区最耀眼的“明星”,这只是集团公司众多创新工作室的其中一个。
近年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着力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劳模和“大师”的引领示范,不仅让其自身发光发热,而且照亮身边的人,实现了从“亮一点”到“亮一片”的辐射带动。截至目前,集团公司共有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19个,其中像庞士宝工作室一样,既是技能大师工作室又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就有5个,拓宽了人才发展通道,形成了“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从环境营造到政策支持
——让能干肯干者有舞台

周朋,这名“90后”小伙,是西部公司色连二矿党委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部长。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综采队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再到如今走上矿中层管理岗位,周朋用了短短6年时间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像周朋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迅速成长为专业领域的“大师”“大拿”,或走上管理岗位的在集团公司并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受益于创新工作室的锻炼和培养。
早在2012年,集团公司就制定下发了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工作。2018年,在调研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技能大师工作室评定管理暂行办法等,进一步细化了两个创新工作室的“申报与评定”、“运行与考核”、“激励与约束”等管理规定,坚持从制度和政策上予以保障和倾斜。特别是在考核激励上,近年来集团公司逐年加大奖励力度,对被评为市级以上创新工作室的,除上级部门奖励外,集团公司工会予以同等配套奖励,去年集团公司获评的6个创新工作室累获奖金24万元。同时,对创新工作室领办人和团队成员在晋职晋级、评先推优、培训学习、疗休养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如,今年集团公司在新修订的疗休养管理办法中就增设了荣誉性休养内容,即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表彰奖励的职工,享受荣誉性休养。同时将出台创新工作室经费管理办法,以进一步规范和保障创新工作室科研经费的投用。
让基层能干肯干者有舞台,环境的营造,政策的支持,提升了创新工作室科研攻关、带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如李忠敬劳模创新工作室,参加多项矿级研究项目,参与完成了由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全国煤炭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编写工作,获得集团公司创新奖3项,矿级创新奖6项,培养通风专业高级技师1人,技师10人,高级工7人。近年来参加研究的《矿井通风系统调整成套技术》,解决了矿井在去产能开采期间,通风系统优化及瓦斯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矿井瓦斯涌出更加平稳。
目前集团公司28个市级以上创新工作室中的数百名领办人及团队成员中有的成长为所在专业领域内的“尖子”、“大拿”,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梯队的中坚力量。

“个人作用”到“集体效应”
——打造创新人才“孵化器”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如何发挥劳模、工匠的典型引领作用?记者采访时发现,集团公司分布在各条战线上的创新工作室正成为一道特色鲜明的风景。

去年底,以全煤系统技能大师陈惟义命名的“陈惟义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了市总工会的验收,成为当年集团公司挂牌亮相的4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之一。

走进宽敞的工作室,只见陈惟义正在进行配电盘联线示范,一根根红黄蓝三色线头在陈惟义的手中翻转着,不到几分钟,一个联接好的配电盘就摆在了徒弟们的面前,围在一旁的徒弟,是毕业不久的10多名大学生。
无独有偶,日前潘二矿“梅瑞劳模创新工作室”采煤机精准培训班开班了,这标志着该矿高技能(创新)人才孵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为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该矿将梅瑞、汪万华、杨传清3个创新工作室集中于一处,成立高技能(创新)人才孵化中心,全力推进矿井高技能人才培养。
翻开上百页的《梅瑞工作室采煤机精准培训班》培训教案,从采煤机基础理论到实操实训标准等,所有培训内容全部参照采煤机技师考核标准进行,且增加了采煤机设备故障排除等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实操实训在教学中的所占比重。潘二矿团委副书记李海龙介绍,梅瑞工作室采煤机精准培训班第一批10人、为期一个月,采用全脱产形式,并将培训成绩与个人工资挂钩考核,确保培训效果。下一步,随着主攻矿井维修电工研究的汪万华创新工作室和侧重于“一通三防”攻关的杨传清创新工作室的投用,届时参培人员进入矿人才孵化中心后,从机到电到“一通三防”,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更加系统化、精准化的培训,进一步扩大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应。
创新工作室以劳模、技能大师领衔,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同时又有人、财、物的保障支撑,在充分发挥劳模个体优势的同时,突破了单兵作战的局限,完成了从“个人作用”到“集体效应”的转变,实现师资整合、资源共享,形成团队优势。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创新工作室通过创新团队的力量,将以劳模、技能大师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长期积累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员工,提升所在岗位的整体服务水平,劳模、技能大师的个人经验在较短时间内变成了企业和一线员工的共享财富。

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换
——在传承中推进创新

“我承诺做到,带好徒弟,让他学习期内学有所成,练就一身真本领,学会一套好的工作方法”。这是“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凤台电厂张琴玲与他的徒弟张茂兵签订的“师带徒规划协议书”的内容之一。张琴玲作为集团公司创新工作室中为数不多的女领办人,在凤台电厂工作的10多年里,先后获得过“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浙江省属企业“名师高徒”中的“名师”、“浙江省电力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集团公司在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策略,即一手抓技术攻关,依托创新工作室,解决制约安全和效益的难题;一手抓成果转换,释放成果价值,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技能专业优势。
张集矿的张海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承担着矿井围岩与顶板控制,开拓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工作室20名团队成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在立足基层解决实际难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攻关活动,工作室成立2年来,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发明8项,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其中,创新成果《回风井无障碍应急抢险提升装置》,实现回风井提升,解决了回风井检修、抢险工作难题,为行业首创,曾在去年的重庆煤炭学会上做创新成果交流。
顾桥矿的庞士宝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领军人物在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培养26名技师,88名高级工。其团队研发的《煤矿供电防越级跳闸系统》能够有效快速准确地判断故障区域,源头解决了越级防跳闸问题,目前已在集团公司各生产矿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在谢桥矿陈惟义创新工作室,除按季度发放津贴外,对工作室创新团队成员参与技术攻关,“五小”研发推广的实行积分考核,积分越多所兑现的奖金也就越多。2019年,该矿划拨资金近6万元用于该创新工作室积分考核的兑现。
……
从一手抓科技攻关到一手抓成果转换,创新工作室不仅解决了制约安全和效益的难题,也推进了创新成果在基层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在集团公司大到科研项目攻关小到“五小”成果推广,其背后都能找到各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的身影,如今创新工作室已成为矿区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创新的“孵化器”、培养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据悉,今年集团公司将充分发挥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孵化器”作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大“劳模工作室”“工匠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力度,发挥传帮带作用,用平台留住人,让年轻人有“奔头”有“干劲”。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