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带富记

作者:张松才      发布时间:2020-12-24 00:00:00      浏览:879103      字数:2419     


豫东北东柳村村民刘培功在中原油田扶贫工作队扶持下壮大养殖产业,帮助17户贫困户拔掉穷根,带动全村全面脱贫——

 “牛倌”带富记

□记者 张松才

“牛倌”名叫刘培功,今年37岁,是河南省濮阳县白堽乡东柳村农民。前些年,小刘跟媳妇孙黎明在1.5亩黄河滩地抓挠,一年1300公斤粮食收成,勉强填饱一家4口人的肚子。

 

2016年,穷怕了的小刘东拼西凑了几万元,买来16头牛,在两亩撂荒地里当起“牛倌”。第二年,小刘卖了12头牛犊,好歹脱了贫。

 

初尝创业甜头的小刘想扩建养牛场,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然而,缺钱、缺地、缺材料、缺饲喂绝活、缺防疫技术……一只只“拦路虎”趴在眼前,把小刘逼成了“少白头”。他常常深夜蹲在牛舍,直愣愣瞪牛,牛“骨碌”“骨碌”地转着眼珠,瞅他。

 

扶贫工作队连斩“拦路虎”

 

2018年初夏,中原油田扶贫工作队进驻东柳村,小刘眼前倏地有了亮光!

 

东柳村地处豫东北黄河滩,资源贫瘠,是个省级扶贫开发村。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仅有个别村民零星养牛喂羊。全村234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四成多。“贫困”两个字,扯得扶贫工作队员的心隐隐作痛。他们因地制宜,锚定养殖主导产业,创新“1+1+N+X”扶贫模式,即每一名扶贫工作队员与一个重点养殖户结成帮扶对子,一个重点养殖户带动若干贫困户,采取多种方式吸纳贫困户“入伙”,确保增收脱贫。

 

星光不问赶路人。

 

50岁的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驻东柳村第一书记胡铭俊领着小刘,一趟趟翻过黄河大堤,跑县扶贫开发办,找乡劳动保障所,把15万元的贴息贷款和无息贷款拿到了手。接着,老胡带着小刘敲开一扇扇村民的房门,叙族谊,摆收益,磨薄嘴皮,终于签下8亩相邻荒洼地的流转协议。

 

小刘花两万多元买来土,扶贫工作队向油田求援。胡书记钉在现场,挖土机、推土机轰鸣一周,填平了28个两三米深的大坑。小刘建牛舍缺材料,扶贫工作队从油田协调来相关物资。小刘一鼓作气,购进15头母牛,把养牛场扩建成大众养殖合作社,坐上了东柳村养牛“头把交椅”。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牛风险很大,稍有疏忽,牛群染上疫病,几十万元的家底就打了水漂。扶贫工作队4次争取名额,推荐小刘参加县、市举办的牲畜防疫培训班。小刘脑瓜灵光,刻苦好学,技艺日益精进,很快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牛大夫”。

 

“我咋能眼瞅着贫困户过不好光景”

 

旁人开养殖场,专雇外村精壮劳力,小刘办养牛合作社,净挑本村病汉、弱妇务工——“油田扶贫工作队把我扶上了致富路,我说啥也不能撂下受穷的父老乡亲不管!”

 

小刘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不忘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和使命。他和胡铭俊反复商量,选定同村4户贫弱村民入社务工。

 

30岁的刘元发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晃一蹦。媳妇患癫痫病多年,身边离不开人。夫妻俩单靠种地的微薄进项,养活不了俩孩子,小刘就安排刘元发喂牛。

 

刘元发每天在合作社干活6小时,其余时间照看媳妇和孩子。他在合作社工作,每年挣1.8万元。

 

“多亏胡书记牵线和培功帮衬,俺这个残疾人不出村就能打工,每个月都能领到现钱。”刘元发咧嘴一笑,眼眶湿润。

 

政府每年发给刘元发6000元的护理公益岗补贴,再加上低保救助,全家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轻松实现脱贫。

 

48岁的刘元耕去年在外地盖房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左脚踝骨上还打着钢钉,左腿不能打弯。小刘叫他和媳妇一起清理牛粪。合作社一年产生六七百立方米牛粪,小刘全都送给他们,抵了工资。

 

“牛粪是种植果菜的黄金搭档,1立方米能卖60多元呢!”1222日,晨风清冽,养殖合作社的牛粪冻成了“冰饼”。刘元耕和媳妇在牛舍忙着铲粪,没空跟记者多聊。

 

一些亲友讥笑小刘:“刚攒下草席厚的家底,就开始‘烧包’、谝能了。”

 

“都是一个村的乡亲,我咋能眼瞅贫困户过不好光景!”小刘把他们的话当耳旁风——他忘不了10年前的冬夜,小儿子患肺炎住院,自己和媳妇的衣兜里只掏出10元钱,是乡邻们连夜凑齐了4000元的医疗费。

 

5户贫困户实在不能参加劳动,小刘就动员人家入股,承诺分红高出银行利息一倍以上。

 

2019年以来,小刘每年给务工村民发工资3.8万元,为入股村民分红4.8万元,支付村民土地流转金0.56万元,送给村民牛粪价值4万元,大众养殖合作社17户村民户均收入7741元。

 

打造“牛立方”,赶着牛群奔小康

 

每一头牛,都是小刘的心头至宝。

 

小刘养牛不贪“快钱”,他只用“零药残、零激素、零重金属”的天然饲料饲喂,拒绝添加工业饲料。有的养殖场牛犊喂12个月就出栏了,小刘的牛出栏期却长达1824个月。虽说长膘慢,但由于肉质紧致、鲜美,大众养殖合作社黄河肉牛的名气越来越响,一张接一张的订单朝小刘飞来!大众养殖合作社成了白堽乡最大的养牛场。今年,小刘已售牛35头,进账60多万元。元旦前夕,小刘又有11头牛有了买家,收入20多万元。

 

东柳村村民的养牛热情就像刚掀笼的馒头,热气扑人。两年来,经过油田扶贫工作队艰辛努力,东柳村建起占地198亩的养殖园,养殖场增至22家,肉牛存栏超过800头,跃升为全乡养殖第一村。90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户户有了厚实、稳定的收入。在养殖业带动下,东柳村村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丰盈——2019年初,东柳村如期摘帽出列。2020年秋,东柳村111户贫困户彻底“清零”,全村人均年收入9800多元,超出濮阳县脱贫标准近4000元!

 

晌午时分,暖阳高悬,52头体态健硕的西门塔尔肉牛正在“进餐”。黄白参差、红白相间的牛们只顾低着头,欢欢实实、大口大口地咀嚼着青贮饲料,“唰唰”“唰唰”的声音让人陶醉!

 

“油田扶贫工作队的胡书记常说,‘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明年一开春,我就把牛舍扩大3亩,购进150头小公牛,延长产业链,把大众养殖合作社打造成‘牛产品鲜储+深加工+特色餐饮+牧业观光’的‘牛立方’,吸收更多致富无门的乡邻入社。”12月初,在濮阳市“带富模范”表彰会发言时,小刘握紧右拳,“我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驻村工作队,为东柳村永不返贫出把力!”

 

如今,东柳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俺村有个刘培功,勤劳发家真叫中。为人厚道性慷慨,合作养牛共增收。赶着牛群奔小康,培功一定能成功!”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