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修学持以恒 砥砺奋进书华章———记我校文史学院青年教师张培阳博士

作者:李坤格     编辑:傅中欣,郭立焕     版面:第03版:大学生活      发布时间:2020-06-15 00:00:00      浏览:893290      字数:2453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张培阳,文史学院青年教师、2019年度卧龙特聘教授、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自2013年7月来我校文史学院任教以来,他在CSSCI上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两篇发表于权威期刊《文学遗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等诸多奖项。2018年,张培阳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的背后,他付出了诸多的艰辛与努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张培阳,了解这位青年教师有关古典文学研究的故事。心如止水 潜心修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求学路上,张培阳阅读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和学术书籍,在古代文学研究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论是年少的亲近热爱,还是后来的钻研探讨,对待古代文学,张培阳始终求之若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忆及过往,张培阳深有感触地说:“我目前学到的一些知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无意间的诗词格律接触。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如果想把冷门的格律学好,最好趁年轻,时间比较充裕时,好好下一番功夫。”知识已经储备在大脑里,要想将它运用自如,只有适当的古典诗词写作,才有利于吸收和巩固相关知识。对于知识要主动思考,把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精神,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在治学之路上取得成功。
  问及求学中有无刻骨铭心的记忆,张培阳兴致勃勃地讲述了他的一段求学历程:“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时,春夏雨季时间长,白天不轻易外出,都会窝在宿舍里看书,与世隔绝,好像全世界都慢了下来。”那段时间,张培阳平生第一次花了两三天时间就把傅璇琮的《唐代科举与文学》看完了,这本书带给他很大的震撼———原来学术书籍也可以写得这么有意思。
  “高大伟岸的树,人们只赞叹它冲出云霄的挺拔。然而却不知当初它的幼苗,浸透了拼搏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他心如止水,在书中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一心一意地追求学问。张培阳正是凭借着对文学知识的好奇与渴求,才能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始于热爱 持之以恒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热爱,学习才不觉得乏味,才能持之以恒。张培阳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与坚持,使他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当记者问及他做学问有什么心得时,张培阳深思后说:“我觉得一个人要成点事,比较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兴趣,二是天分,三是毅力。天分与生俱来,不好多说。相对而言,兴趣很关键,古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在自己所做的事里找到乐趣,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效果往往都会事半功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年少时期对于古典诗词和格律的热爱,才让张培阳在古典文学领域觅得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张培阳用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对于毅力,张培阳有着自己的理解:“至于毅力,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努力当然也很重要,即使是天才,也绝不是一步登天、一日造就的,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也有类似的意思。不经过‘望尽天涯路’的寻觅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哪来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记者谈到何为“做学问”时,张培阳说道:“做学问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坚持最初的热忱和向往,还要持之以恒地用心浇灌。有了前期理论知识的积累之后,具体写作时,还要有问题意识,层次、行文、逻辑也都很重要。”
  看似辉煌的背后,却有着坚持不懈的拼搏和夜以继日的奋斗。但是对于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张培阳却笑着说:“对于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除去个人的天分和努力之外,当然也离不开大环境和大集体的支持。我自己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一路走来,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院系和学校的大力扶携。”在采访张培阳时,他始终保持着谦逊温和和虔诚的态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张培阳与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对于古典文学,张培阳始于热爱,不忘初心。与其说古典文学成就了张培阳,不如说在古典文学这条道路上,他们遇见了彼此,互相成就了对方。心境悠然 追求自我如果内心平静,外在就不会有波澜。张培阳在求学之路上不孜孜于功名利禄,不被外界的世俗所干扰,怡然自得,一心向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记者与张培阳的交谈中,能感受到他超然脱俗的心境。回忆起求学历程,张培阳谈到了一个比较难忘的场景:“记得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时,冬天的晚上,有时会独自一人散步到环岛路上的海滩,听听潮声,把自己放空,然后再原路返回。往返的路上,偶尔也会思考一些问题,有书上的,也有人生的。”其实,文学研究最主要的是学会沉潜、学会积累,如此之后,有朝一日才能游刃有余。张培阳勉励青年学子:“年轻时不妨随兴所致,多读点书,文史哲、古今中外,不宜太窄,也不宜太功利,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可以开垦的园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种令人神往的心境,用来形容张培阳再合适不过了。当记者问到,所研究的领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影响时,张培阳不无感慨地说:“研习古代文学,整日与古人相伴,不能说没有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到底还是因人而异。我在研二以前,对于人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想法,只觉得能够‘优游卒岁’也就满足了,有时还会萌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类的消极想法。”长期与古人打交道,古人的处世之道,也深刻影响了张培阳的思想观念。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世界万物都处在变化中。在研二以后,张培阳对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转变。“大概研二以后,第一次接触到诗律学、诗体学这个领域,慢慢地觉得自己也能做点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野的拓展,后来又旁及词律、曲律,这种感觉就变得越来越强烈。只是天性懒散,时间往往入不敷出,难免有一些时不我待之感。”张培阳说。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张培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坚守在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在他内心深处,既有对“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渴求,也有对“为往圣继绝学”的向往。希望张培阳在教研之路上越走越远,收获喜悦与成功!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