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当代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探究

作者:田媞媞     编辑:宋嘉     版面:第03版:第03版      发布时间:2020-11-26 00:00:00      浏览:893731      字数:3198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儒家学派创始人,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已露端倪,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理想都充满了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平民普及教育主张,“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教学、当代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注重积极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孔子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诗教、乐教与礼教相互配合,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要想在德育过程中达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的目的,需要多途径丰富学生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可以看出孔子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孔子的教学艺术卓越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动之以情”的地方“晓之以理”。这种以美育统摄德育、智育的方法值得我们当代教育者借鉴[6]。

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审美教育直接作用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能使受教育者养成高级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审美理想。教育者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试着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通过情感的升华与净化,唤起受教育者的意志,增强受教育者的毅力,构建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树立审美的人生态度,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实现德育目标。

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奠基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针对学生教育的教学方法,其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与学思行结合最具影响力。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观念,体现出丰富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他能够意识到面对不同的客体,要根据客体的个人特点,比如性格、能力、特长、态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样不能一把抓,可在两个层面展开工作,一是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特点而采取不同措施,二是对学生的指导要随其才情而培养。即了解学生个体,选择适应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进而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精辟表达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开创者,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宋代朱熹说,教师“只是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用商量而已”。教师在学生德育培养工作中,要适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调动他们的思维达到兴奋状态,再适时进行诱导,这样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孔子注重学行思的结合,认为学思行从整体上构成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一方面他提倡“好谋而成”,赞赏“三思而后行”的季文子,认为思对行有益处。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积极思考,倡导自省自克修养原则,知识上学会融会贯通,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内容,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自身德行修养的实现者。“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言外之意,听到好听的话不去思考,听到警示的话,不去重视,就算是孔子本人也没有办法,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品德教养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不能因出身门第、贫富悬殊、智商高低等因素区别对待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共同提高学业水平。孔子将教育分为教书和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内容,从社会政治实践、文学修养、历史观和科学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同时他还致力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方法。当代教师不仅要能够给学生上好专业课,还要学会在授课过程中学会育人,将德育之花开放在平时的专业课堂上。

伦理思想的培养是孔子教育哲学的重心,也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孔子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恪守道德准则、具备渊博知识和出色工作能力的大才,奠定了我国传统的教育哲学的基础。“为政以德”,当前学生培养工作不仅要关注智育,更要关注德育。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真正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建设祖国的发展上。

四、培养“底线”合格的公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需要有最基本的“底线”思维,所谓底线,就是要达到“礼”的标准,然后才是“智仁勇文”的人生境界。人的行为失于“礼”,就是不合君子之道,而君子则是做人的底线。教育要培养底线合格的公民,教育者要及时给予不合君子之道的受教育者督促激励,达到成为君子的底线。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是考试,对学生的评定也仅仅是“一张试卷定乾坤,一个分数明高下”,对受教育者缺乏过程性评价。教育最本质的样子应该是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确立好受教育者的生活原则和根本方向,使之有“德性”、有“情性”,然后是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受教育者自由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先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具备较高的公民素质,这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底线,这个底线可以和孔子的“君子”底线划等号。

五、坚持“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平等化的先河。当前的教育无论是哪个教育阶段,似乎都在向“竞技教育”发展,教育被披上了功利化的外衣。在当今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变化,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份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知识上的疑惑,教育工作者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帮助,不能出现重视尖子生模式差生,另外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差生,德育培养同样重要。教师要想法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多方面、多形式的评价学生,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传承传统文化优秀经典,扎实开展德育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的对象应该是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厚的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身心发展协调、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厚博专精型现代人才。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人生信念、寻找生命智慧、提升个人能力的力量源泉,加强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且具有重要价值,即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先贤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熏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国当代学生德育水平。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是我国教育哲学理论的起点,他以“文、行、忠、信”为教育内容,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平民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教育观,丰富了“爱人”的内涵,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道德立足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在教学方法上他因材施教、注重启发诱导,将学思行的思维方式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升华,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黑夜里的指路明灯,为当代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现代价值,这些价值观念超越时代、超越国界,对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田媞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