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余师生勤耕耘 四十载征程再扬帆——写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建校40周年之际

作者:王运涛     编辑:吕村,侯冰     版面:第02版:建校40周年·特刊      发布时间:2020-10-16 00:00:00      浏览:894554      字数:519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栉风沐雨四十年,波澜壮阔谱华章。值此伟大祖国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际,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也于2020年10月16日迎来40年华诞。四十载风雨无悔,砥砺前行,一路走来,她不忘初心,扎根中原,改革创新,潜心发展,在办学空间和规模上取得了飞跃发展;四十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她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首要任务,累计培养毕业生十万余人,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为河南省郑州市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顶层设计,矢志不渝追梦想。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是在原中州大学的基础上,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建校之初,就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作为强基固本使命。作为全国首批省会城市主办的地方高校,学校筹建于1980年5月,发展过程中四度迁徙,四次易名,从“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郑州分校”到“郑州市走读大学”,再由“中州大学”到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一路走来,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86年2月,原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英才校区于2001年5月29日开工建设,200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9月、2014年6月,郑州市艺术学校、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整体并入。2011年12月13日,学校综合实训基地(现金河校区)隆重奠基,2015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现有英才、金河、航海、龙子湖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484.84亩,总建筑面积53.1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62万册,中外文期刊1132种,电子图书118余万种,15个中外文数据库。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537亩的航空港新校区业已列入郑州市重点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在万绿葱茏间,楼宇林立,书香沁人,诗歌大道以“河南省最有诗意的大道”的美称令人惊艳。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5414人,其中本科生6803人。
  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学校党委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党的高校党建精神,把党的建设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大力加强党建群团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坚持依法治校,以学校章程治校,全面落实“3+7”工作机制,构建涵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且相互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2019年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二三四”工程目标任务和“三步走”的战略发展步骤,围绕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地方、坚持改革创新,指引着郑工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改革开放40周年来最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河南高校”“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领军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科建设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从建校之初的艰辛创业,到在改革开放春风里兴校强校之路的孜孜以求,学校秉承“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担负起播撒真知、传承文明、立德树人、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根据郑州市经济社会、产业构成和发展趋势,明确以工学为主干,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建立了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机制,不断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品牌特色,成立专业集群,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学校目前拥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形成普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形式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有18个二级学院,25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当年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在于不断有高水平的人才进入,优化人才结构,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为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在人才项目申报、人才引进渠道、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及聘用政策,着力于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才引进和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目前,在1141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829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5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50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原千人-基础研究领军人才1人,省优秀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1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8人,有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20余人。学校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构建校级、市级、省级三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体系,每年遴选10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并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高校挂职学习。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合作办学迈上新台阶。升本以来,学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先后同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十余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与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合作开办市场营销和会计两个专业,为学校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推进国内合作,深化与北方工业大学合作交流,干部挂职锻炼、交换生培养、研究生合作培养等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学校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干部挂职锻炼、交换生培养、合作培养研究生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学校与同济大学合作建立的郑州中德学院,如今已经迎来了第三届本科生。夯实校地合作,在开展与郑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与郑东新区博学路党工委合作建设全市首家区域党委党建学院,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创新校企合作,坚持“人才共育、平台共建、研发共推、成果共享”原则,2019年10月16日与郑州市啸鹰航空有限公司签订共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啸鹰航空产业学院”框架协议,2020年5月18日与河南黄河科技集团共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鲲鹏产业学院”……不断推动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拓展,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水平显著增强。改革是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学校在发展中抓住教学改革这个“牛鼻子”,以持续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发展与教学水平提升。围绕进一步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把握新时代内涵,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质量保证等方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教学改革立项、成果及奖励四级培育体系。立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21项,市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1项,省级项目2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产生省级成果5项,市级成果1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5项。应用化学学科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特殊教育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被确定为郑州市急特需专业。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2016年以来,建有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坚持立德树人,谱写人才培养新篇章。嵩岳巍巍、大河汤汤,魅力郑工、德渥群芳。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通过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全校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创新活力不断迸发。2016年以来,学生在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44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67项,省级一等奖125项,二等奖149项,三等奖265项。在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4个团队获得二等奖,3个团队获得三等奖;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省级29项、市级5项。我校毕业生张明珠获“2017-2018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称号,是河南省高校中唯一入选者。2020年学校共186名学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其中达到A类地区分数线11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左右。
  坚持以文化人,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学风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文化集聚与传播中心的高校,学校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人,优秀文化感染人,高雅文化提升人。通过开展“教职工假期读书活动”“悦读时光”“十佳大学生”“中大骄子”等一批富有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和谐多姿的校园文化。通过形势报告会、道德讲堂、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每年举办“华光”体育活动田径运动会和各项球类赛事。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真正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科节”“大艺展”,丰富通识课中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艺术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高尚的审美观。以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研讨辩论等为主阵地,教育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学习、立志成才的自觉性。通过制度规范,奖惩引导,逐步形成了健康向上、积极向学的良好学风。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科学布局助推发展。芬芳桃李万千树,相承一脉四十年。跨进新时代,学校主动适应河南省五大国家发展战略和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对焦郑州市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需要,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加快建设,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围绕需求做文章,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顶层设计,综合改革;以工为主,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了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以工学为主干,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推出一批优秀研究成果,有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40年来,学校培育了10万余名英才,他们中不少或成为高层管理人员,或成为行业技术骨干,或成为自主创业精英,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在服务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2020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工作中,积极作为,奋勇担当,受到了央视春晚组委会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集体表彰。学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脱贫攻坚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科研兴校,科研水平显著增强。学校把科研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搭建科研平台,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联合成立院士工作站、高性能有机功能材料郑州工程中心,获批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成立中原绿色发展研究院、国家与地方治理研究会中原研究院、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河南)研究院;建立电动汽车电池网络组合与维护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实现了我校省级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2016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492篇,其中高层次论文及CSSCI收录156篇,全国核心类期刊386篇;出版专著及教材共479部;获得上级科研项目立项612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立项115项;厅级项目立项497项,完成科研项目结项60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哲学社科奖等上级科研项目奖项261项。获得知识产权24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7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003.65万元,横向课题经费52万。累计开展科技扶贫活动210余次。
  整装踏上崭新征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站在新的起点,今天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远大理想,我们将牢记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神圣使命,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秉承“厚德、敏学、笃行、拓新”的校训,抓住加快河南省五大国家发展战略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发展机遇,以服务河南省和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朝着学校“三步走”战略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