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表达,时政新闻也很“美”

作者:常书香 ,白云飞     版面:媒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7 00:00:00      浏览:896715      字数:3942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简短说明
作为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记者,在采写时政新闻过程中,经常面临“冷、硬、浅、陋”等表达困惑,墨守成规,缺乏读者意识,很难让读者“入眼入心”,可读性和服务性打折。作为全国“地市党报品牌10强”之一的洛阳日报,在时政新闻创新实践中,结合“八化”“八性”办报理念,促进融媒体时代记者转型,探寻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路径,让时政新闻也变得很“美”。

民生表达,时政新闻也很“美”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研究

          常书香(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471000

 

作为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记者,在采写时政新闻过程中,经常面临“冷、硬、浅、陋”等表达困惑,墨守成规,缺乏读者意识,很难让读者“入眼入心”,可读性和服务性打折。作为全国“地市党报品牌10强”之一的洛阳日报,在时政新闻创新实践中,结合“八化”“八性”办报理念,促进融媒体时代记者转型,探寻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路径,让时政新闻也变得很“美”。

 

一、时政新闻民生表达的创新实践

融媒体时代,社会民众对时政类信息的获取欲望更加强烈,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输入,对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时政新闻民生化报道和创新能力提出考验。[1]

作为地市级党报,时政新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顶天立地”,上可传达市委中心工作,下可满足群众的话语需求。融媒体背景下,地方主流媒体应更多关注新闻产品对受众的黏合度,让严肃的时政报道变得可读易读。

在媒体格局巨变的新常态下,洛阳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审时度势,高位思考,提出“生产流程工业化、内容生产本土化、版面设置功能化、版式表达视觉化、报道视角平民化、传播形式易读化、质量评价市场化、报纸发行精准化”和“时政新闻民生性、社会新闻故事性、热线新闻服务性、帮办新闻贴心性、财经新闻通俗性、情感新闻人文性、文体新闻幕后性、新闻时评家常性”(简称“八化八性”)办报新理念,立足用户、读者,促使党报从“新闻纸”向“复合纸”的转型。

具体实践操作中,河南洛阳日报融媒体中心时政采访部、重点报道部都进行了可贵的创新;要闻部在版面设置、版式表达、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图表化、模块化等探索,注重用户的需求、兴趣、阅读习惯,增强报纸可读性。笔者以近年《洛阳日报》时政新闻民生性稿件为案例,分析和解读时政新闻民生性的探索和尝试。

()会议新闻挖民生内容

会议新闻是时政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信息的富矿。重大会议活动中往往含有丰富的民生新闻资源,在许多情况下,时政记者享有独家采访或优先采访这些会议的优势。创新时政新闻,首先就要改进会议报道方式,善于从会议中挖掘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信息,改变标题及导语写法,突出有价值的民生信息。

举例:《洛阳日报》(201611日头版)对市政府常务会议的一则报道。一版消息标题到内容突出民生内容,二版则对关注度较高的分级诊疗进行延伸报道。

消息:《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分级诊疗和居住证管理等工作,来洛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条件可申领居住证》

延伸报道:《我市决定选择孟津县、新安县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分级诊疗“十问十答”》

该组报道改变了过去会议新闻的生硬面孔,注意捕捉有用信息、另辟蹊径,把更多民生信息放在突出位置。受版面限制,消息不能把民生信息表达充分,二版又进行了延伸解读。

会议新闻创新,记者可以从会议座次表中发现好新闻,如《市政府全会首邀民营企业家参加》;从会议主席台上发现好新闻,如现场短新闻《院士的笔迹》;从会场动作中发现好新闻,如现场短新闻《深深鞠一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触动了读者内心,从一个小切面巧妙地呈现了全市工作大局之一角……

 

()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

传统时政新闻的写作,往往大处着眼,居高临下,说教味道太浓,单向传播,让读者被动艰难阅读,这就需要记者站在读者立场,换位思考,平行站位、用平民视角去采写新闻,突出人文情怀。

举例:《洛阳日报》关于高考的一则报道:《记者探访高考录取现场:录取一名考生,须走八道流程》,记者就考生及家长关心的大学录取过程进行体验式报道,用平民化视角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详细了解高考录取的每一环节。

()报道方式的民生话语

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地市级党报主要锁定的目标受众人群是党政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趋向精英化。随着自下而上的民生信源与自上而下的民生议题相互交融,民生议题逐渐由“小民生”转向“大民生”。

重要领导调研活动,摒弃居高临下的心态,突破了传统报道严守条条框框的“新华体”,改变以往生硬面貌,而是多为群众想一层,语言更接地气儿,更民生化。

举例:《洛阳日报》关于省领导调研的一则报道:《谢伏瞻在洛阳调研时强调 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惠民生》,记者采写细致,不仅关注领导去哪儿了,看了啥,说了啥,还能把群众的心声表达出来。

二、融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题材创新

当前,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已经风生水起,“中央厨房”成为各级媒体融合的“标配”。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天滚动、多元覆盖的采编流程让一线记者担起“一肩挑两头”的重任,同一报道,记者要分别给集团下属的不同子媒体供稿,这对时政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新闻题材上看,现场新闻、工作通讯成为时政新闻创新的又一舞台。

现场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鲜活的一种题材,因写法活、形式新、感情饱满受到读者好评。如何写好现场新闻?其一,角度要选准。新闻采写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而对新闻特写来说更是如此,要善于从众多事件中精心选取一件“小事”,从繁杂的场景中摄取一个“镜头”,以小见大、折射主题。例如《洛阳日报》刊发的《会前小插曲》(2020875)、《这个村,村干部开车不关窗》(20208247)就很有代表性。其二,场景要鲜活。现场新闻,就要求记者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用真实生动的细节、恰如其分的烘托,提升文字的张力。其三,情感要动人。笔端饱含情感,字里行间彰显人性。例如《洛阳日报》2020231版《首批洛阳援鄂医疗队出征》一文中,稿件的结尾写道:“临别前,丈夫张鑫的话不多,只是攥着妻子丁华盈的手,摇过来,摇过去,像极了热恋中的情侣”,就很打动人。

工作通讯,是传统媒体最常见且极为重要的报道形式之一,会议解读、主题宣传、典型报道等都属于该范畴。融媒体时代,新闻讲究“短平快”,工作通讯如何吸引读者眼球?笔者认为,写好一篇工作通讯,应做到三点:“抓对点、懂政策”“分析透、有深度”“文风活、文采佳”,兼具理、文、情三大要素。

“抓对点、懂政策”就是指领导关注什么、在意什么,对工作如何阐释的,要心中有数。唯有把领导意图吃准,才能把问题讲透,否则稿件写得天花乱坠,也写不到领导心坎上。“分析透、有深度”指的是记者要有一种决策参谋的意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典型中挖掘剖析提炼出新理念新做法。如果蜻蜓点水、就事论事就难以增强说服力。“文风活、文采佳”指的是文字优美,让人赏心悦目,力求让晦涩的术语通俗化,让刻板的政策易读化,把生动活泼的语言融入稿件。

三、时政新闻民生性路径探微

融媒体时代,地市级党报时政报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重大民生信息的提供与权威解读上。不仅传达政府和党的声音,还要表达人民的心声,在重大民生问题上,要体现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洛阳日报融媒体中心在持续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形成报、网、客户端等全媒体框架。

 

如何把时政新闻做得更出彩、更民生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注重栏目策划,关注大民生

大民生就是告别过去那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将关注重点放到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上来,放到与百姓幸福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上来。

具体来说,当下洛阳的大民生问题包括城建、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可学《广州日报》,把栏目主要内容在一版右侧做块状导读,后面版面进行解读,站在读者视角对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来进行政策解释,力求通俗易懂,为民众提供生活指南。

()坚守民本取向,关注民生民情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党报民生新闻的显著特征,其中,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是党报民生新闻的核心内容,它使党报时政新闻具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记者采写稿子时,要坚守民本取向,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传递信息,上传下达,稿件内容多些人情味儿,多做正能量的暖新闻,做带着城市体温的新闻。

()转变文风,把硬新闻变“软”

“话须通俗方传远”,多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时政报道因其往往与重大政治性问题有关,一般比较严肃,内容上领导讲话要占据很大篇幅,鲜活性和生动性不够,导致文风生涩,很多时候“不说人话”。

要创新时政新闻,就要探索清新简约的文风,把枯燥的文件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就要求记者不仅仅是拿着文件改写新闻,而是要走基层,就文件深入社区企业、田间地头,听到群众真实声音,这样才能贴近群众,群众才会买账。在具体写作层面,应该突出细节,多写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以朴实的语言,反映群众生活。

()“短”中有干货,“短”中有内容

时政新闻民生性,还要提倡短实新,杜绝假大空,“短”中有干货,“短”中有内容。目前,时政新闻提倡简化政务报道,压缩报道数量和篇幅。因为每个领导都有自己分包领域,有些副市级领导负责不少民生项目,这样的话,就要淡化领导,就事说事,“短下来”还要“有看头”,把最核心民生内容写出来。如果是工作需要的、有新闻价值的、能够产生积极社会效果的,就要在坚持精简务实的原则下,给予准确充分的报道。

()加快“融”入,转换角色

媒体融合关键在人,需要每一位记者完成从报纸记者向融媒记者的角色转变。相比之下,跑惯了会议新闻的时政记者“融”的速度有些慢,“融”的层次还比较低,存在“新瓶装旧酒”、照搬纸媒稿件、只添加图片不做二次加工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时政记者也要发力新媒体,在“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平台上抢占流量。一要拼抢争先发快讯,以速度取胜;二要行动起来拍视频。当下,短视频已成为新媒体的主战场。时政记者要放下身段,用短视频讲故事,创造“爆款”。

 

参考文献

[1]刘昆.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记者摇篮,2020(09):3-4.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