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白面馍,一段幸福甜蜜的回忆

作者:魏石当     编辑:张兵建 ,马睿雅     版面:第04版:文艺副刊      发布时间:2020-06-15 00:00:00      浏览:896722      字数:396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闲来无事,开始听书。

首选余华的小说《活着》。小说讲述了富贵老人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惨烈戏剧。说实话,《活着》早已经读过多遍,还是选择了再次聆听,可能是身处疫情困境,意欲从中获取面对苦难的勇气吧。

活着不易,谁都明白,经历这次疫情的人,体会将更加深刻。

12万字的小说,分成21个章节朗读。我听得很认真,一章一章的听,因为对内容熟悉,心境波澜不惊,倒也很少感叹。直到听到描写困难时期,集体断粮,富贵家连一粒粮食都没有的时候,心揪了起来,着实为这一家老小担忧了。

万幸的是,富贵的丈人,妻子家珍的父亲,昔日的粮栈老板,今天的粮站职工,把从自己嘴里省下来的一小袋米交给女儿救命。家珍是把那小袋米放在胸口带回家的。一家人关上房门,偷偷用了一小把米,煮了一锅白粥,一家人喝得那个香甜啊。

地主少爷出身的富贵,喝着白粥,吧唧着嘴说,这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一碗白粥是最美味的食物?

对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出门都要人背着,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的大少爷来讲,这简直就是难以置信一个笑话。但是,它是事实,是客观存在。这是在特定环境中,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们,才对那段时间发生的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理解或者接受。

我不知道别人能不能理解,我只想说,我能!因为我经历过、体验过类似的生活,所以,我相信那是真实存在的,我能理解富贵的感叹。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从城市到乡村,物资匮乏,吃不饱饭是常态。相比较而言,农村的情况比城市更糟一些。

我家里兄弟姊妹众多,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工分挣得少,粮食也就分的少。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应该是没有过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只是吃的不好,细粮很少罢了。因为我记事的时候,灾荒年已经过去,日子开始慢慢好了起来。

一年四季,我们都是榆树叶槐树叶南瓜野菜顿顿见,高粱红薯杂粮唱主角,缺油少盐,清汤寡水,几乎每天都感觉肚子是空的,总觉得饿。

由于红薯的产粮高,故各生产队都大面积种植红薯。

小时候,几乎顿顿有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面条,红薯面窝头,偶尔我妈蒸回包子,里面竟然是红薯馅!直吃得我胃里泛酸,心里难受。所以,当我可以不用必须吃红薯的时候,我一口红薯都不愿意吃,真的吃伤了!

对北方人来讲,大米是稀罕物,农村人更是不可能吃上。于我们而言,白面馍白面条就是上好的食品了,因为稀缺,所以不能天天吃顿顿吃,像白面馍,逢年过节能吃上就不错了,平时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那时候农村人走亲戚不是买几根油条就是蒸上一篮子白面馍,串完亲戚,亲戚家总要回赠几个,路过交好的人家,如果看到有孩子在大人身边,便会掏出一个白面馍塞给这家孩子吃。偶尔,我们也能得到一两个,兄弟姊妹掰开分分,到嘴的也就一小块,吃得那叫一个香,充分咀嚼后,能品尝到麦子的原味和淀粉的馨香,好吃极了。那时候,天天能吃上白面馍,是我最大的梦想。

我八岁那年的秋天,我爸要到圪垱店村(距离我家十多里地)去换面,就是用麦子换成面粉。圪垱店有村办面粉厂,四乡八村的人都去那里换面。

我妈说,石当,你跟你爸去吧,路上还能帮他推推车,来回二十多里地呢。能出门逛逛,我当然求之不得,乐呵呵地就答应了。

那天早上,我帮我爸将一袋麦子放到我家新买的架子车上,我爸拉起车子,我在后面推着,父子俩就准备出发了。我妈追出来喊,不吃饭了?汤还没好,带两个窝头行不? 我爸说,不吃了。我想,正好,天天杂面窝头吃得我胃难受,真不愿意吃了。

出了我家门,沿着土路向西北走去,这时村里好多人家都开始吃饭,农村人多是端着碗圪蹴在门口吃,也没啥菜,几根小咸菜就放在稀汤里。

吃了吗?吃点吧!

爷俩这是去换面啊?

这是你家新置办的架子车啊?

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跟路旁的村民打招呼寒暄,在村民羡慕的目光里,拉着我家的新架子车,走远了。

太阳升起来了,给即将成熟的秋庄稼披上一层靓丽的金装,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是个好天气呢。

一口气就走了四、五里地,来到了刘村。刘村是一个大村,人口众多。听老人们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颁旨山西洪洞县向武陟移民,很多人都是故土难离穷家难舍,死活不愿意来,只有一个姓刘名孝先的男人主动要求前往武陟。后来刘孝先得偿心愿,带着新婚妻子来到武陟县东荒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地,繁衍后代,慢慢形成村子,因姓得名,称为刘村。

我的肚子开始咕咕乱叫,脚步也慢了下来,好几次都被我爸甩到了几米开外,拼命跑几步才跟得上。我爸看看我,问,饥了?我点点头,说,嗯。我爸说,我看看,给你买点啥吃。边走边看,来到一个食堂(那时候没有饭店,都叫食堂)外,停下车,叫我看着车,他进去买饭。

我坐在车帮上,向食堂里张望。透过门和窗户,我能看到里面吃饭的人不少,有人吃油条,有人吃烧饼,有人吃烩菜,还有人吃白面馍……

我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爸好久没出来,咋回事?我得进去看看。就在我跳下车帮,准备跑进食堂的时候,我爸出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白馍,纯白面馍!吃吧!我爸说。您吃过了,爸?我边接过白馍,边问。不饿,你吃。我爸说着就弯腰拉起了车子。这段路平,坐车上吃吧。我爸停下车子对我说。我咬了一大口白馍,口齿不清地说,爸,我不累,我一手吃馍,一手帮您推车。

父子俩继续向圪垱店行进。

第一大口白馍进肚后,我竟然没有品出馍的味道,因为吃得太快了。

接受教训后,我将白馍放进我的上衣口袋里,用手一次揪下一小块,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慢慢回味,那味道真的是香极了,那感觉真的是幸福极了。

拉车的爸爸偶尔回过头来,看到我一脸陶醉的样子,瞪我一眼,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继续拉车向前。

我一会儿揪一小块,一会儿揪一小块,一直吃到圪垱店村,我的那个白馍还有四分之三呢。我可不是不想吃,是不舍得吃!

圪垱店村到了,面粉厂换面的人很多,排着长长的队,都到晌午了,我们还没排到。我拿出白馍给我爸吃,他摆手,说他不饿,叫我自己吃。我看他说的恳切,还以为他真的不饿呢,于是便又开始一小块一小块的揪着吃。吃得那叫个仔细。

我爸看我那个样子,鼻子里哼了一声,没搭理我。我也看他一眼,不说话,继续斯斯文文地吃我的白面馍。

我可不是磨蹭,我只是想把享受美食的时间无限制延长而已。如果面前有一筐白馍让我随便吃,我一定会狼吞虎咽,三两口就下肚一个!可惜,没有!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才换到了面,赶紧拉起就往家走。至于一斤麦子换多少面,我是不知道的,我爸没说,我也没问。十多里地走了约莫一小时吧,这一路我还是秀秀气气地吃我的白馍。到了我们詹店村口的时候,我的白馍还剩下一小半,够能忍吧?哈哈。

进村去,我一路走,一路吃馍。

我不再将白馍放在口袋里,而是拿在手上,看见有人就咬上一口,看到有人就咬上一口。这时候纯粹就是显摆了,小孩子的虚荣心也挺强的。一直吃到我家大门外,我这才将剩下的白馍,不管还有多大块,一股脑塞进了嘴巴,胡乱咀嚼两下,一伸脖子就咽下去了。

我手里的白馍要是被弟弟妹妹看见了,势必上来跟我要,我是给还是不给呢?这是一个问题。我吃白馍的事被弟弟妹妹知道了,都问我爸要,我爸买还是不买呢?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为了不给我自己找麻烦,同时也不给我爸找麻烦,我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我爸永远也想不到,一个白面馍能带给我如此这般的幸福快乐。我也从来没有在我爸面前,提过这件事。

这件事折射出我童年的日子过得相当的恓惶困苦,当然也不仅仅我家是这样,家家都不富裕,吃糠咽菜的人家也是有的。吃的不好,但吃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很多年过去了,常常回想那个年代,忆起那些贫穷但快乐的日子,笃信童年时代的磨炼,还是带给我了不少的好处,比如不娇气,不怕吃苦,吃什么都香,什么罪都能受,等等……

曾国藩说过,人生莫惧少年贫。

我觉得我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少年时期的贫穷,能磨练人的意志,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不再“少年穷”,那么第一步一定是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是前提条件。否则任何事情都很难做成,因为成功的路上必定有很多艰难险阻等着你。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支撑,那很可能就是半途而废。

看古往今来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意志坚定的人,做事善始善终,坚定不移的去实现自己的追求,从而获取成功。以我为例,小时候在农村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以至于上高中时,很多功课处于基础不牢的空中楼阁状态,参加高考很难拿高分上心仪的学校。但我并没有让这些拦路虎阻挡我前进的脚步,硬是凭着不懈的努力,夜以继日,刻苦学习,最后得以如愿以偿。

少年吃的苦越多,越能锻炼心志,人生路上,哪怕再苦,哪怕再累,统统都不在话下。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了,走上社会,处处感觉不适应。其实,童年吃的苦只是为了让未来吃糖的时候感觉更甜,先苦后甜,甜更甜。

所以,求学中的我,从来没有觉得学校的大通铺不舒适,也从来没觉得学校的粗茶淡饭难以下咽,也没有觉得起早贪黑的学习辛苦,我只有一个信念,刻苦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去,用知识改变命运,然后给辛勤养育我成人的父母以回报。我做到了!

多年以后,当我有能力给父母提供好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我常问的一句话是:爸,您想吃点啥?我给您买!我爸回答:啥没吃过就吃点啥吧。想必,我爸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欣慰的。

当年吃一个白面馍就高兴得不得了的小小子,现在可以为父母提供好的物质享受,是值得骄傲的。

所以,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回首往事,对严父慈母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也对童年贫穷简单的生活感激不尽。有时候,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不能说感恩苦难,但可以说有幸历经了苦难,这才给了我这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面对苦难的勇气,从而勇敢地战胜困难,抛弃凄苦,获得甘甜。

这是我这半辈子体会最深的人生感悟。

时光飞逝,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那个将一个白馍吃出了一段甜蜜幸福回忆的小儿童,已经年近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