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媒体融合环境下校报的创新发展路径

作者:吴继娟     版面:大众文艺      发布时间:2021-04-27 00:00:00      浏览:897010      字数:427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浅探媒体融合环境下校报的创新发展路径

吴继娟 ( 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475000;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475000)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高速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媒体中最为传统、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媒体,一方面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不可动摇地发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也因自身的

局限性面临着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和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考验。在这种情形下,高校校报应主动顺应趋势,创新2版探索路径,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在谋求自身发展与突破的同时也能积极顺应和贡献媒体融合的整体进程,彰显其在融媒体环境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独特价值。

一、校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独特优势分析

(一)舆论导向的权威严肃性

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校报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委的喉舌,校报必须最为直接地宣传和维护党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阵地最坚定的维护者,校报发出的声音最为直接地代表和反映了学校党委和行政的主张意志,其权威严肃性和公信力毋庸置疑。

(二)内容表达具有深度性

校报作为纸质媒体的一种,不同于新媒体追求速度、抢抓时效,它有足够的周期来进行一些消息性新闻以外的深度报道,比如人物专访通讯、重大新闻纪实性报道、深度调查报告、重要事件的评论文章等。这也是传统纸质媒体相较于新媒体最为显著的一个优势。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在于生产周期短、展现方式多样、传播速度快等,它就好比是快餐,在节奏较快的社会环境下可以迅速满足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需求,解除一时之饥,但却耐不住细细品味,而这个劣势却恰恰是纸质媒体的优势所在。纸质媒体的内容生产就好比是精炖慢煮的菜肴,虽烹制速度不快,却在人们被各式“快餐”式信息饱腹之后更耐得住细细咀嚼。校报的受众为高校师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闻阅读的需求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消息报道,而是渴望了解新闻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事由、细节等,因此,进行深度报道是校报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必须坚持和发挥的一项优势。

(三)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高

校报工作不同于高校其他一般性行政岗位,因为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从事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较强的文字工作能力和新闻工作素养,除此以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各个高校一般都设有独立的校报编辑部,通常是集采编校于一体,从事人员一般会选用新闻、中文等与新闻出版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出身人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校报工作岗位属于专业技术岗,校报工作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校报编辑部一般都会下设专门的学生记者团队,学生记者的遴选也体现出校报工作的专业性,尤其是在设有新闻、中文等相关专业的院校,这些专业的学生必定会成为学生记者团的主力军,校报也因此成为培养大学生记者的重要平台。

二、校报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新媒体异军突起、发展异常迅速蓬勃的形势下,校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通过与新媒体对比以及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校报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纸质媒体的“出身”造成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1.生产周期长导致时效性差,更多时候承担的是史料记载的功能。目前,全国高校校报主要包括周报、旬报、半月报等形式,相对于新媒体可以做到“日更新”的周期频率,校报的生产周期无疑过长,造成最终刊登的新闻实际上已经是“旧闻”。更多情况下,校报发挥的是记录史实的功能。

2.版面有限,信息容载量小。目前高校校报大部分设有四个版面,包括重大新闻、教师风采、学生生活、文艺副刊等内容,各个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版面分工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版面所能刊载的文字和图片篇幅是非常有限的,因而能传达的信息量也较小。

3.形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不同于新媒体可以运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展示途径,纸质媒体的性质导致校报内容呈现的方式只有文字和图片两种,比较单一乏味,不能较强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校报长期作为机关报的“身份”造成其行政色彩浓厚,有限的版面常常会被大篇幅的会议新闻、领导讲话等占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4.传播方式为单向性传播,缺少与读者互动。相对于新媒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留言与发布信息者进行实时互动,校报则缺乏这个功能。虽然校报也会通过投稿邮箱与读者搭建沟通桥梁,但这种互动的频率和收效是甚微的,大部分情况下,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还是为单向性传播。

(二)囿于体制机制的局限造成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

校报编辑部一般为高校党委宣传部的下设科室,有固定的编制人员,相比于社会媒体面临各类媒体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高校校报所处的环境则相对简单保守,对内他们不需要与校内其他媒体进行竞争,对外与同类兄弟高校之间不存在关乎生死存亡的竞争关系,加之校报从事人员一般为有学校正式编制或与学校签订正式合同的教师,工作稳定性较强,导致高校校报整体缺乏市场的竞争机制,大多数都安于现状、封闭保守,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较弱。

三、主动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创新校报发展路径

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明确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中最为传统、舆论引导最为权威的一种媒体,应主动顺应形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彰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独特价值。

(一)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增强报纸的亲和力

高校校报作为一种“党报”、“机关报”,决定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本质属性。在新兴媒体较强发展态势的冲击下,校报发展尽管暴露出了种种局限,但是它的本质属性却是不容动摇的,校报人在办报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这一灵魂与特色。然而权威公信力并不意味着校报的内容呈现必须全都是官方性的、严肃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要求校报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为目标,改变传统以来自上而下严肃刻板说教的宣传话语体系,追求平等对话式的、“接地气”的通俗话,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的暖话。要把党的理论、官方话语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广大师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一张张直击现场的图片中、一件件与身边人身边事密切相关的事迹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和教育。

(二)坚定“内容生产为王”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强化形式的多样性

校报的深度性表达特点使得“内容生产”成为校报一直以来的传统优势,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校报应坚定“内容生产为王”这一根本原则,通过内容优势填补新媒体“快餐式”信息带来的“营养”缺失,进而对高校师生起到价值导向、文化熏陶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新形势下的“内容生产”也需不断创新方式,一是要加强主动策划。要变被动式依靠来稿转向主动性策划创意,开拓精品栏目,打造特色品牌。二是要重视思想育人。不能单纯依靠事实性的新闻报道,而是要进行新闻事件后的观点整合,变周知性、消息性为思想性、观点性,才能起到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除了保证内容,校报还需适应新媒体形态,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尽管纸质媒体的属性限制了校报多种展现方式的可能性,我们还是可以在排版设计上进行一些大胆的创意尝试,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效果;同时要进行网络化建设,打造校报网络平台、手机端口等,从而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让读者用新型媒体的方式进行传统内容的体验,方便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三)保持工作队伍专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办报活力

校报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校报人,没有素质过硬的校报工作团队就不可能实现校报工作的改革创新,因此激发校报人的工作热情和办报活力是必须考虑的重要一环。上文我们分析过,校报工作稳定性较强,缺少外部的竞争压力,容易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而首先可以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制约,例如适当引入奖惩机制,将创新成效作为工作考核、评优、晋升等的重要标准,激发从事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笔者认为,外部打破只是一种被动刺激,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根本上还需激发校报人的“内部自觉”,使之产生主动求学习、求创新、求改变的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校报人所肩负的“办报育人”的重要职责。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的新闻传播理论、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等,做到政治家办报、科学办报。三是要主动“走出去”,开阔眼界、对标先进,在培训学习交流中开拓思路、寻找创新动力。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记者团的管理力度,激发学生记者队伍的潜力,使之成为校报工作开展的得力抓手。

(四)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引领校园其他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体融合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媒介相关要素的汇聚和整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校报因其党委行政机关报的身份定位以及独有的舆论引导优势、专业采编优势使得它拥有其他校园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要素,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能够对校园广播站、网站、新媒体等其他校园媒体的管理、运营中起到整合、统摄作用。校报人应当切实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增强媒体融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引领校园其他媒体进行优势要素相融,最终打造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需求的多元一体化融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

[1]孙伟.浅析校报在高校媒体融合中主导机制作用的发挥[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第16卷第3期.

[2]王小娟.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作者简介 :

吴继娟(1989- ),女,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

副主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