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州大学的创办

作者:朱俊彪     编辑:陈欣然     版面:第04版:良苑副刊      发布时间:2020-11-20 00:00:00      浏览:897537      字数:1434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1922年建立的中州大学,是河南大学108年办学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突破。1922年9月,梁启超来汴,向河南知识界和政界发表了以“对于河南教育前途之希望”为题的演讲,提出在“文明最古之地”大学不可缓办的主张和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升办大学的呼吁,对中州大学的创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着积极的意义。河南大学现有校史资料中未涉及此史实,在此对梁氏讲演进行引论,从而助益于河南大学校史和河南高等教育史的研究。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家和学者,一生著述涉及文、史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界和文化思想界的启蒙者,梁启超不但致力于西方文化中新思想、新学说的引进,而且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革新,在许多方面也作了开创性工作。
  1922年4月,梁启超应各学校和各团体之邀,沿铁路沿线南下讲学,从北京开始,先后到济南、南京、上海、南通、武昌、长沙。后应河南督军冯玉祥、省长张凤台之请由鄂来豫讲学,于9月9日抵达开封,河南军政两届代表以及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师生等教育界代表赴车站迎接。9月13日,梁启超在马道街模范讲演社进行讲演。演讲词由记者记录,并以《对于河南教育之三希望》为题,于1922年9月17日、18日分两期发表在《晨报》上。
  河南虽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薮,近代却以闭塞落后著称,对此,梁启超深有感触,也深刻指出办大学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讲演中,他从当时的国情、省况出发,对于当时河南没有大学的现状深表忧虑,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与其自身经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张。他有力论证了发展河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深刻分析了现有教育制度之优劣和存在的问题,并把它放在瑞士、日本等世界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最后明确提出了把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升格为大学的主张。
  虽然“民国建元以来,豫人屡有创办大学之议”,但以梁启超崇高的威望,他无疑是这一观点声音最大的倡导者。梁启超“唯他省须尚可缓,可代表我国五千年文化之河南,则万不可缓”之创办大学的疾呼,今天读之还令人有振聋发聩之感,其在当时的震撼力与警醒力更加可想而知。其关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升办大学的演讲,不仅顺乎河南各界兴办大学的迫切要求,使一直渴望本省拥有大学的河南部分知识分子受到了极大鼓舞,也推动了当时主豫的督军冯玉祥、省长张凤台及河南地方政府长官采纳此建议,很快把创办大学这一事件提上了议事日程。仅仅两个月后,1922年11月,河南省议会正式任命张鸿烈为中州大学校长,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中州大学。1923年3月3日,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8月第一次招生。至此,中州大学成为规模宏伟的河南最高学府,河南省拥有了第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公立大学,而河南现代高等教育事业也由此发轫。
  中州大学成立后,广揽人才,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当时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实现了梁启超对于河南之“用新教育新思潮去作模范”的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五千年文化之河南”在新时代更加出彩,成为河大人新的使命、新的重任。历经百年沧桑,在学校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和成为综合性大学开展本科教育100周年之际,重温这位长者的谆谆教诲,感受其在乱世中的高瞻远瞩和深远洞见,体会其对于河南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于河南大学转型与振兴的教育情怀,对于我们思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仍不乏新的启示和教益。(作者系我校校长办公室秘书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