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我分享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者:武林甲     编辑:孙莹莹     版面:第03版:校园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31 00:00:00      浏览:897637      字数:1243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有七年的青春岁月是在陕北梁家河村度过的。1969年,15岁的他带着迷惘和彷徨来到这片黄土地上,7年之后离开时,他已充满自信目标坚定,踏上了新的奋斗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汇集了29名当年与习总书记有交集者的口述实录,再现了他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那个当年在黄土田垄上和老乡同劳动、在一盏油灯下苦读不倦的年轻人的身影。

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王阳明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磨”是指困境逆流中千磨万击的锤炼,“定”是指面对挑战时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梁家河,他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大难关,住窑洞睡土炕下田地干农活,从身体到心灵,都经受了考验与磨炼。而七年艰苦如此的知青生活,让习近平亲眼见到了劳动人民的生计之辛,亲身体会到了父老乡亲的赤诚真情,为他日后坚定不移地选择从政道路、酝酿结晶出治国理政的深刻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困境的磨炼给予了习近平“静亦定,动亦定”的信念定力与坦荡襟怀。

比起在困境中锤炼己身,更难能可贵的是,七年知青岁月中,面对种种困难的习近平从未放弃读书学习、追求进步。15岁时,习近平带着满满两大箱内容包罗广泛的书籍来到梁家河这个小山村,他在劳动之余,带着焚膏油以继晷的寻知求学之心跃入了博览、思辨的海洋。七年之后,22岁的习近平带着在实践中逐渐成熟的思想和愈发坚定的信念,走进了清华大学,走向了更广阔的求知世界。七年艰苦岁月里,习近平一以贯之的是追寻真理、求学若渴的学习精神,这也是他之所以能突破困境而有所得的更重要的原因。“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总书记的这句话,讲的是好学这一宝贵品质在我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又何尝不是对他自己一路经历的真实写照。

在吃苦中不忘追求,在学习中牢记担当,这是我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对这段青年时光中习总书记奋斗历程的最直观认识。放到当下来看,这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这场还未彻底结束的新冠疫情中,我们听到、看到了许多鲜活生命的突然离去,见证了一线工作者舍生忘死的坚守奋战,亲历了足不能出户的居家隔离时光,也正在体味着网络授课带来的种种不同。这于我们而言,也是一种砺炼。“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这是我省教育厅郑邦山厅长在不久前答记者问后对广大河南学子的谆谆寄语,也一语道破了我们新时代青年应当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前进方向。

五十一年前,一个青年踏上了梁家河贫瘠的黄土地;五十一年后,我合上这本记录了他七年青春时光的采访实录,真正明白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理解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规律之必然。奋斗的人生是一场长跑,当我们感到迷茫、困惑时,不妨打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想,书里一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