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来了,见招拆招!

作者:赵明章 师静睿     编辑:陈玺     版面:第03版:校园生活      发布时间:2020-11-15 00:00:00      浏览:897770      字数:2352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编者按:截止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9.04 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扒手”们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活跃在网络上的新型骗子。此次调查中,线上问卷和校园访谈显示,92.76%的同学曾收到过不同形式的网络诈骗。本文基于调查和采访,分析了网络诈骗方式以及网络诈骗者如何利用受害者心理进行诈骗,重点提醒大家该如何防止被骗。

 

慧眼识珠:巧辨诈骗类

型叮咚!来新邮件啦!“吴老师教务处通知:学校通知,请点击查阅。”你是否收到过相似的邮件?叮咚!微信新消息!“老朋友好久不见!”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消息呢?这些虚假的电子信息,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难以辨别真伪。

通过校园采访并结合问卷调查,我们发现:QQ 盗号诈骗、冒充公职人员诈骗和兼职诈骗,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三种网络诈骗类型。我们进一步结合调查数据对大学生被骗原因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这三类诈骗无一不是巧妙地利用了大学生的心理弱点。那么,骗子都利用了我们哪些心理弱点,我们又应该如何防范呢?

冷静分析:看清盗号诈骗

电子邮件、网页界面和 QQ 号是网络诈骗最常见的渠道。问卷调查显示:收到过朋友 QQ“借钱”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高达 93.42%。盗号诈骗正是利用了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大学生普遍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等因素,来达到诈骗目的。

来自 2017 级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代梦然谈到盗号诈骗时说:“我认为这种诈骗很不道德。诈骗者不仅骗走了受害人的钱,还使受害人和被盗号主产生误会。”代梦然同学说得不无道理,盗号诈骗不仅让被骗者损失钱财,也容易给受害人和被盗号主之间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调查问卷显示:在遇到朋友通过社交平台借钱时,74.34%的被访者会先打电话确认对方身份,1.97%的被访者表示会直接转账,23.68%的被访者会不予理会或者直接举报该账号。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大家都逐渐了解了这种诈骗方式,防范意识显著提升。任何时候,只要收到借钱的信息,一定要先确认对方身份,之后再进行转账。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进一步强化防范意识,平时多读各种新闻、资讯,了解各种骗术手段,提升辨别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正确定位:避开兼职诈骗

眼下,兼职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体验生活或者挣生活费,约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做过或正在做兼职,如家教、礼仪、派送、市场调查等。可兼职过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诈骗分子抓住了这个漏洞,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经验较少的特点,进行诈骗。疫情期间,生命科学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就遇到了网络刷单诈骗。他说:“因为疫情期间在家闲着,想找份兼职。一次,偶然收到了一条招聘网络刷单员的邀请,我就联系了对方。谈妥之后,对方要求转钱,称后期会返还。我把钱转给他,之后再向他要钱时,却发现已经被对方删除拉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是遇上骗子了。”兼职诈骗中“刷单”听起来很省力,技术含量低,易上手。而诈骗分子就利用这些特点来迷惑一些想要兼职却没有方向的大学生,对其进行洗脑式介绍,在其交付“中介费”后玩消失,可谓屡试不爽。

因此,我们在找兼职工作之前,一定要放平心态,对自己的目标有准确的定位。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商铺是如何运转的,资金链是如何拓宽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去摆摊儿实践。如果想要学习怎么更好地服务别人,我们可以去做家教、餐厅服务员等。寻找兼职,永远不要抱有占便宜的心态,更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骗子的诱饵。对于网友的介绍、推荐的兼职,我们要擦亮双眼,认真辨别。

全面思考:揭开冒充公职诈骗的面具

“想做项目吗,来钱快的那种?”“我是公职人员,不方便出面,我们可以加一下微信,随时交流。”当我们在网上查询信息时,常常可以看到网页上弹出这样的聊天框。一些人会认为这是网站提供的便捷服务,便会毫不犹豫地向他们咨询,殊不知正中圈套。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对大学生进行诈骗。

公职人员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诈骗分子却披着公职人员的“外衣”,打着帮助他人的“幌子”,轻易地取得了我们的信任。对大学生这种特定人群,诈骗团伙常常通过发邮件、发短信等方式伪装成教务处人员,让我们点击链接,进行个人信息认证或者让我们回拨电话;而面对家长,他们则摇身一变,伪装成班主任和辅导员,告诉家长我们在学校遭遇了突发事件,急需一笔钱来解决,让家长直接将钱转入账户中。

面对公职诈骗,我们应提高警惕。对于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我们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电信监管部门举报求证,查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不断学习:洞悉骗子心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了解了诈骗分子的“小心思”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诈骗?在这里,有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要遵守“自己的钱不给,轻易的钱不拿”的原则,诈骗分子便无计可施。第二,转钱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对方身份,直接的电话联系将会大大降低被骗的风险。

关于网上转账,来自 2019 级烟草学院烟草工程专业的叶政宏同学表示,现在网上借钱打电话确认一下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通过对方的声音、语调,我们能准确地判断出电话那头是不是朋友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取防诈骗的知识。调查问卷显示:在获取防诈骗知识的途径中,学校宣传占86.84%,和网络宣传的 86.18%相差无几。采访中,2017 级园艺学院设工专业的徐梦梦同学表示自己更喜欢在网上获取防诈骗的信息,她说“这种形式更具有趣味性,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我们的学习热情。”除了学校的宣传教育外,我们更要提升防诈骗学习的积极性,要主动搜索信息,比如通过关注“郑州警方”、“终结诈骗”等微信公众号,阅读相关的推文进行防诈骗知识学习。有了防诈骗的意识,才能多一份警觉。

互联网就像一片信息汪洋,我们既可以轻松地从中捕获到鱼儿,又有在这片海上翻船的危险。只有用相关的安全知识与法律武器武装自己,我们才能充分地享受信息发展带来的红利,避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