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中国人“粮袋子”的农职院人

——记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农学78-4班校友茹振钢

作者:马志娟     编辑:朱妍     版面:第四版      发布时间:2020-12-26 00:00:00      浏览:898135      字数:2686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一、情牵祖国粮仓,潜心育种四十年

“我是一名育种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党员,我在研究种子的同时,也要作为党播撒的种子,担负起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要求,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落到实处。” ……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就是中国“小麦之父”茹振钢在采访时的肺腑之言。

茹振钢是从河南省中牟农业学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前身)走出来的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1981年毕业于河南省中牟农业学校农学78-4班,系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现为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30多项荣誉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2014年1月10日,茹振钢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颁奖。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茹振钢作为代表登上了河南省的彩车,光荣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2014年1月10号茹振钢教授(右三)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奖

从事小麦育种40年来,茹振钢“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项。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9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其中,矮抗58小麦新品种,截止2019年累计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的小麦品种,为河南“中国粮仓国人厨房”的骄人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粮食这一“民之基本,国之大事”做出了突出贡献。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吃的每8个小麦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

由茹振钢教授主持并完成的“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高校30年来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在取得巨大成绩之后,茹振钢的科研之路并没有停止,新近育成小麦新品种“百农4199”,目前成为推广面积在800万亩以上的河南省第二大品种。是我国第一个高光效小麦品种,亩产高达1600多斤,被老百姓誉为“早上班、晚下班、中午还不休息”的能干品种。在继续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解决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小麦品质、面粉口感,富含35种香气物质成分,有原始的浓郁的麦香味。


茹振钢教授(左一)向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现钦讲解不同品种的麦穗

二、忠诚教育事业,倾心育人无保留

茹振钢教授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40年,敬业奉献,他秉承“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理念,甘为人梯,关爱青年教师成长,大力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用学识、责任、激情和汗水彰显大爱,为国内育种领域播撒下了一大批“人才种子”。

作为教师,他对学生培养极其负责,用学识、责任、激情和汗水彰显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内涵。他为大学生设立奖励基金,拿出几十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作为科研工作者,茹振钢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把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和科技成果与团队成员共享,他带领的小麦创新团队现有40名科研人员,教授及博士15人,副教授及硕士13人,集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于一体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大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了一支敢于担当、勤于实干、精于创新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

他始终认为青年教师是高教事业发展的未来,把培养青年教师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认为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让青年教师成长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他一直鼓励青年教师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无偿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奉献给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建设;曾主动将学校奖励的130多万元作为青年教师创新基金;曾拿出30万元的个人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年轻教工的研究经费。他坚信“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只顾自己出彩,不算真正出彩。只有自己出彩、团队出彩、单位出彩,才是最大的出彩。所以,他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激励他们树大志成大才。

三、赞叹母校成就,难忘师恩话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号召全国老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茹振钢教授深情回忆起在河南省中牟农业学校的求学时光时,由衷赞叹母校老师的爱。他说:“是农校的老师培养了我,好多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难忘”。说起当年的老师,茹教授如数家珍地说着他们的名字,蔺金印、蒋仲、鲍耀洲、唐乃儒……讲述许多有趣的往事。茹教授说:“无论何时,我都惦念着母校,老师们的爱和关怀一直激励着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号召全体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老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培养的14万名毕业学子惠济八方。正是在母校老师的激励和影响下,茹振钢教授成了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也成了一位无怨无悔、不怕困难、扎根大地、锲而不舍的育种专家。

在采访中,茹振钢教授对母校的教风和学风给与了高度评价,并且在母校即将迎来70华诞之时,茹振钢教授寄语母校:第一,迎接新机遇,发展不停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在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发展势头相当强劲,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希望学校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担当使命、乘势而上。第二,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不要低估学生,学生是没有解出来的方程式,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撑,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永无止境地培养学生。  

习近平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作为教师的茹振钢,以此激励自己,也以此感恩母校老师,他希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老师弘扬师道、立德树人、创新知识、传承文化,使学校为河南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中国职业教育提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