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龙与西方Dragon的比较分析

作者:李琳     编辑:马志娟     版面:第三版      发布时间:2020-09-26 00:00:00      浏览:898131      字数:1527      查看原文    所在版面图

人类在漫长且久远的发展历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释事情,每当这时,人们总是会借用一些动物、植物等来将其神话,以此来祈求、寄托或表达情感。

“龙”这一中国祖先臆造出来的形象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根深蒂固,对于整个东南亚来说,“龙”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载体。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龙”始终都是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形象的标志性代表,因此,“龙的传人”也成为了中国人的自称。在封建时代,“龙”被作为皇帝、皇权的象征。但是,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Dragon”却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邪恶的、充满霸气的物种,在西方神话中是一种强大的生物。这两种生物虽然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但受到东西方历史文化差异以及译文叫法的影响,使得这两种不同的生物常常使人混淆。

龙在中国早期的记载中是自然界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象征,如,掌管行云降雨,控制一方江、河、湖、海的水流水量等。所以,每年农历新年后的二月二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春龙节”,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扎纸龙、敲锣鼓、放鞭炮、舞龙灯以示敬龙祈雨,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另外,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龙在一些史书传记中也常常被看作是幸福和力量的象征,其筋骨、须发均可可制成神兵利器,其血肉也可使人长生不老。例如,龙和凤均代表着吉祥和如意,在现代,龙和凤放在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自唐代以后,“龙凤配”的图案广为流传,龙凤图案不再仅限于帝王和帝后使用,普通老百姓也可将其作为夫妻间美满结合的象征物使用。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未出仕时被称为“卧龙先生”,因此,“龙”也可被用来比喻那些贤人高士。

在东亚地区,龙的象征意义基本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在欧洲不信基督教的时代,其象征意义基本上也是相同的,例如,西欧英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威尔士人就以红色的龙为荣,威尔士的官方旗帜(1959年起开始使用)上半部为白色,下半部为绿色,中间便是一条红色的龙。但在基督教统治人们思想的时期,各民族的原是信仰被无情地剥夺,龙的形象也收到株连,成为破坏者的象征。在中世纪的欧洲,龙被作为恐怖力量的代表,同时,也被多地的勇士作为力量与战绩的象征,象征自己战功赫赫、无人可敌,另外,龙还作为恐怖形象的代表,频繁地出现在海盗的船头上以及帕提亚和罗马的旗帜上。

龙的形象在西方还常常与警戒相联系,从西方的神话、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龙经常作为看守出现在传说故事中。例如,产生于十九世纪初的《格林童话》,当中有大量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在王子与公主见面前通常会经历坎坷,这些坎坷大多是由女巫造成,而女巫所设下的重重阻碍经常是有龙来看守,当王子披荆斩棘到达城堡后,最终看守城堡的往往是恶龙,对英雄的最终考验便是屠龙,王子一旦成功,便可使整个王国恢复生机,同时,唤醒一位公主。在西方的故事中,龙通常是及其凶暴动物,能够担起屠龙者的角色的必定是血脉高贵的英雄,这种象征其实就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挑战自然界未知领域的表现。

东方文化中的“龙”与西方的“Dragon”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人所臆造出来的一个形象,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看法,那是源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虽然差异性看法和理解会给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带来阻碍,但这种阻碍是可以被弱化和消除的,没有必要取消“龙”作为中国的形象标志。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大家对各国图腾的寓意更为了解同时也广泛接受。所以,我们不应为取悦西方人而取消我们的信仰,而应去捕捉不同文化现象赋予不同文化的不同内涵,努力对外宣传本国文化及文化内涵,同时,以一种大海的胸怀兼容并济地对待异域文化,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