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谱写商业航天新篇章

——航天三江商业航天产业“十三五”发展纪实

作者:崔冬娜,刘文鑫     版面:第1版      发布时间:2020-12-10 00:00:00      浏览:910208      字数:3706      所在版面图

从快舟火箭首飞到6小时内两连发,从开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新纪元到创造中国航天最快发射记录。

五年来,航天三江在商业航天大道上奋力飞奔,积极探索实践航天产业发展新模式,坚持“社会性总体院、社会性总体部、社会性总装厂”的运营规则,突破传统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和管理局限,持续加强商业航天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创新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开启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新篇章。


抢抓机遇,铸就金牌火箭

金牌火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明确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这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

航天三江审时度势,聚焦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急需,充分利用自身在固体运载火箭领域的技术优势,着力加强航天前沿性、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研究,积极开拓商业航天市场,助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早在2005年,为满足某应急侦查和重大灾害监测快速响应的迫切需求,航天三江开始了快舟固体系列运载火箭项目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以“快、好、省”为原则推进运载技术发展。

快舟固体运载火箭采用星箭一体化设计理念,是我国首个具有低成本、快速集成、快速入轨创新特点的固体运载火箭,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突发、地面监测和通信系统发生故障时,实现卫星的快速发射和空间部署,及时获取灾害情况信息,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组织抗灾救灾创造条件。

2017年1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3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航天三江在商业发射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6年4月签订服务合同,8个半月创记录的速度完成了发射——不同于以往的航天发射模式,这次发射是一次“纯商业”航天发射,采用了纯商业发射组织形式,完全按市场行为运作,实现了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发射“零”的突破。

快人一步,梦想之舟。“快舟的命名已经说明它的特点,就是快。”航天三江九部型号总师梁纪秋说。为了实现“快舟”速度,快舟一号甲首飞采用车载机动发射方式,减少发射保障资源,发射准备周期大大缩短,降低发射成本,可满足小卫星、微小卫星旺盛的发射需求。

此外,火箭还采用水平总装、水平测试、水平运输的“三平测发模式”,提高了操作便利性;具备先进末级,可同时保证多轨道发射能力和高精度入轨姿态,满足一箭多星发射需求。

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快舟点燃了航天界关于商业航天的热议。在“首单”成功履约后,发射服务订单合同接连不断,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进入常态化发射模式。

2018年9月29日,快舟一号甲第二次执行商业发射任务,从合同签订到履约仅用4个月时间,再次印证了快舟火箭的市场快速响应能力。

2019年,快舟火箭开启商业航天密集发射。8月31日,成功实施“一箭双星”发射,整个发射区流程不到4小时;11月13日、17日,5天内圆满执行两次发射;12月7日,连续在6小时内完成2次发射任务,创造同一型运载火箭在同一发射场发射间隔最短记录。

2020年初,正值快舟火箭发射任务如火如荼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安排计划,发射任务被迫推迟。“任务催人,市场不等人。”为了确保发射任务尽快实施,航天三江党委决定,成立“快舟·行云”联合试验队,2月17日启动全面线上复工,180余名试验队员全线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用实际行动践行航天精神。

2020年5月12日,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将“行云二号”01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快舟”“行云”首次合体,多项重要技术实现创新突破。同时,火箭箭体上涂刷“英雄武汉·伟大中国”和医务工作者群像,用我们航天人特有的方式,致敬英雄的武汉、英雄的武汉人民和广大医务工作者。

至此,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9次发射履约,将1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断刷新中国商业航天发射的最“快”速度。共享共赢,


共享共赢,领跑商业航天
跑商业航天

“十三五”期间,航天三江紧跟航天科工战略发展布局,抢抓市场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在固体运载火箭领域优势,以“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以航天应用及发射需求为牵引,推进社会化发展模式,形成了“火箭+运用”的产业发展格局,确立了商业航天发射及应用的国内领军地位。“十三五”前四年,商业航天产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年均增长高达95%。

2016年,航天三江成立国内首家专业化商业研发应用的火箭公司,以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为支撑,深入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专业从事运载火箭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面向国际和国内承揽商业发射服务,全力开拓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市场。

在大力开展运载火箭和发射服务的同时,航天三江坚持商业应用的主体导向,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全力布局微小卫星研制领域,2017年12月投资成立行云公司,致力于研制和发射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微卫星并组网形成星座,建设运营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全面拓展商业航天产业。

2018年12月,行云公司发起成立国内首个天基物联网联盟。“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加速卫星应用于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推动我国天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及标准的制定。”行云公司副总经理、天基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杜利说道。

行云工程计划分α、β、γ三个阶段,在2023年前后完成研制、发射、运营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有效解决目前地面物联网业务因地面蜂窝通信网络覆盖率不足(陆地覆盖率约为20%,海洋覆盖率不到5%)而导致的通信盲区难题,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目前,随着“行云二号”01星、02星成功入轨,现已完成多项在轨技术验证和行业试点应用测试,标志着我国首个卫星物联网行云工程完成第一阶段建设,第二阶段建设正在顺利推进中。

航天三江在商业航天领域深耕细作,也引来了社会资本的关注。2017年1月9日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的当天,一批航天“局外人”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摩火箭发射。他们来自金融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抱着审慎的热忱,而快舟火箭发射成功和火箭公司的先进模式,让他们热情增大。

2017年1月10日,航天三江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这支商业航天最大的基金主要以商业航天、双创、混改、并购等为投资方向,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本力量支持。

 

同年4月24日,航天金租由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航天科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将为商业航天各类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融资租赁服务。

只有思想大解放,才有发展大突破。航天三江持续深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17年12月,火箭公司与8家社会投资机构签署协议,顺利完成A轮增资,募集社会资金12亿元,其中包含部分民营社会资本,资金主要用于快舟系列火箭产品研制、火箭总装能力建设,以及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布局等。

2018年,火箭公司A轮增资项目被国资委推选为央企混改的典范;2019年,公司成功入选国资委“双百行动企业”名单和第四批混改试点名单,落实“双百行动”工作部署。“未来,公司将以“骨干持股”为突破口,实行股权激励,吸引、稳定、激励核心人才,为商业航天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火箭公司总经理查雄权表示。

如今,航天三江商业航天产业新一轮的资本运作正在酝酿,火箭公司启动B轮融资,行云公司启动A轮融资,在资本的助力下,航天科工必将加速领跑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砥砺前行,打造百亿级产业

五年来,在航天科工商业航天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大背景下,航天三江加强顶层策划,统筹商业航天产业布局,大力推进航天发射与卫星产业协同发展。

火箭公司作为商业航天产业平台公司,牵引商业航天发射技术和产业发展,拓展快舟系列火箭在商业发射方面的服务能力;行云公司牵引卫星产业发展,打造天基物联网产业生态,形成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研制与产业化能力;各主机厂结合自身专业能力,承担起快舟火箭、行云卫星的分系统产品生产配套和总装总调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航天三江已经具备快舟系列火箭的大部分生产试验条件。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火箭总装总调厂(一期)已投入使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具备单班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行云测运控中心已安装完毕,可满足现阶段卫星测运控及信息服务的需求,目前正在筹建卫星产业园一期项目。

云享商业航天,引领数字经济。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航天科工全面分享了商业航天“十三五”技术和产业成果,共同探索“十四五”及未来发展路径。

集团公司党
组书记、董事长袁洁会上致辞表示:
“未来,航天科工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航天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与致力于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国内外同行们携手同行、加强合作,在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十四五”期间,航天三江将坚决落实航天强国和航天科工战略部署,在商业航天大道上加速飞奔,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百亿级产业,为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作者:崔冬娜  刘文鑫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