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名师葛文杰: “照亮学生的路, 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作者:赵珍     编辑:贾愫     版面:第03版      发布时间:2020-06-15 00:00:00      浏览:952582      字数:2587      所在版面图






  走进葛文杰老师的课堂,是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一如往常,葛老师提前20分钟来到教室,登上讲台,快速环顾教室中几十位青年的脸,随即低头从公文包中取出厚厚一沓作业,分发给学生。拿到作业,有的同学眉头隐隐一皱,有的则舒展微笑。葛老师快速打开PPT,转身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主题。
  这是葛老师给本科生上的“机械原理”课堂,也是葛老师从教30多年来的日常。


励志要把西工大的“金课招牌”传承好


      作为一名“50后”,葛文杰的“大学之路”并不平坦。高中毕业后下乡,当过中学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西安理工大学读本科。1984年,葛文杰成为西北工业大学二系(机械系)研究生,那时他已28岁。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从留校之日起,葛文杰便从未离开过讲台。“把心血都用在了这儿。”他说。
  在学校机电学院的教授办公室,葛老师笑着向记者坦言:“其实我刚毕业时,是想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北工业大学的“机械原理”这门课程就在全国有了名气。毕业后,在导师孙桓教授的引导和鼓励下,葛文杰决定接过前辈教师的班,继续把“机械原理”这门课上好,把西工大这门“金课招牌”传承好。
  葛文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书,这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原理》 第八版,在封面最上方写着“‘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他用手轻轻抚过封面上“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主编”的白色小字,说道:“这是孙老师、陈老师他们几十年教学心血的成果。他们总结了很多特别好的教学方法,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很经典。”
  随着时间流逝,教材内容也不断更新,新增的内容甚至超过了第一版原作。但葛文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跟出版社约定:“无论出版到第几版,老先生的名字不能变。”
  “有很多优秀的教材,都是因为没有传承,所以影响力逐渐下降。而我们的教材正是因为传承,所以才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0多年来,葛文杰始终聚焦国际前沿,教材每修改一版都力图把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纳入其中。“老先生们的优秀教学方法一定要继承。同时,我们也面向未来,培养出更能适应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人才。”葛文杰说。


他最大的成就感,是被学生“念念不忘”


       午后的暖阳,从诚字楼明亮的大窗户中洒进教室,照亮每一个青春的面庞。
  也许,在30年前的某一个午后,在同一个教室,也有那么一批莘莘学子,感受过同样和煦温暖的阳光吧!“斜齿轮的性能为什么比直齿轮优异那么多?你们想一想?”葛文杰顿了顿,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看着学生的脸,想要寻找答案。
  教室中陆续出现几个声音,葛老师一笑:“还有吗?”“上葛老师的课并不轻松。他总是会不停地问问题,所以上课时脑子需要不停地转。”航海学院2017级本科生刘苏阳说,“尤其是葛老师问了问题后,总是用和蔼的目光看着你,这时如果不会,就会挺紧张的。”
  不过,这个让学生颇感“紧张”的老师,却获得了很高的口碑:“他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启发我们自己思考。课后布置作业,我们还需要自己找大量资料。尽管上 ‘机械原理’ 感觉很辛苦,但是当自己想清楚、搞明白的时候,确实很感谢老师。”
  采访中,葛文杰总说:“让学生真正受益、真正成长的,并不是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掌握解决机械问题的思维方法,更进一步,是帮助学生全方位成长成材。”
  葛文杰讲了两个小故事。一次他乘坐公交车,一位陌生的青年男子走了过来。“葛老师,葛老师!”原来,这是一位西工大校友,本科时上过葛老师“机械原理”这门课。“葛老师,特别感谢您教给我们的方法。但是也特别惭愧,我没能好好地在工作中应用。”原来,这位校友参与了某重要型号的机械部件设计,但是由于没有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制造加工因素,因此在制造中出现了麻烦,延误了工期。他很懊悔没有把老师讲的方法很好地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现在,他时常用当年葛老师在课堂上的话提醒自己:“搞机械设计,一定要有产品加工制作思维,一定要考虑到这个设计在加工环节是否能做出来?怎么做出来?”
  还有一年,一位同学找到他:“葛老师,我准备转专业考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而机械原理这门课我确实没有兴趣,感觉以后也用不上。”思索一番后,葛文杰对学生说:“有思想家认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科学中包含很多哲学道理。其实,具备理工科的思维和基础,对你以后研究哲学是非常有帮助的。你为何不试试在机械原理这门课中发现哲学原理呢?”
  学生被葛文杰的话打动了。在随后的研讨课程中,这名学生分析了中国古代机械构造中的哲学智慧,受到了同学们的赞叹,也获得了满意的成绩。与此同时,这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
  每当获知学生们的好消息,葛文杰总是打心底里感到高兴:“这就是当老师的 ‘获得感’。”

他想要教给学生更多……


      “今天讲了这么多,你们想一想,我们工程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什么?”站在满满的板书和PPT动图前,葛文杰再次停下来望向学生。“加工斜齿轮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换一个角度,把直齿轮进行一些改变就可以做到。”有学生应道。“这说明什么呢?”葛老师再次发问,他顿了顿继续道,“我们要有化繁为简的思维,要懂得把复杂的东西,换一个角度,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而这个思维方法的关键,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怎样让学生能更好地“抛开老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多年来葛文杰不断思考的问题,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中,他也不断进行着完善和提升。“现在的学生未来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他们要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价值观。”葛文杰说。
  在“机械原理”这门课中,他不仅介绍尖端科技,还要回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机械成果”。“古人制作的东西很厉害,这值得我们骄傲。但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终没能发展出一套科学思维,这需要我们反思。”
  葛文杰还引入大量时事热点和案例,尤其是西工大人熟悉的“三航”装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志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工大优良传统等,也被葛老师灵活穿插在理论知识之中,让专业课进一步生动、丰满起来。“影响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因素是方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只占一部分,更多的则是类似好奇心、责任心,以及文化底蕴等的软实力。老师讲好课只是一方面,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为人处世感染学生。”葛文杰说,“我最欣慰的,就是看着学生们更好地成长,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  (记者 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