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7名学生救助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我们可能陌生但不冷漠

作者:黄菲,杨佩琪,卢文博     编辑:惠欣     版面:《西安外国语大学报》496期第4版      发布时间:2020-12-15 00:00:00      浏览:958908      字数:1509      所在版面图

11月24日,年过八旬的刘西铭老人和他女儿终于了却一桩心事。老人的女儿把感谢信送到了我校学生处。10天前,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费嘉仪,中文学院杨益宁,艺术学院连一僮、李浩泽、刘子杰、王少豪、郝雪7名学生及时救助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刘西铭老人,并帮他找到了家人。

  11月14日下午,我校费嘉仪等7名学生乘坐616路公交车时,遇到了一位神志不清、头部有严重外伤、衣服沾有血迹的老人。在途径长安医院时,几名同学劝阻老人尽快到医院对伤口进行包扎,但由于老人受到惊吓,一直念叨着“我不去医院,我要回1717厂”,不愿去医院并坚持要继续乘坐公交至航天城站。出于对老人伤势的担忧,几位同学拨打了120医疗救护电话和110报警电话寻求帮助。联系到警察后,学生们担心老人会害怕,就一直陪伴着老人,安抚老人。直至几小时后老人的家属赶到,7名学生悄悄离开。

爱心本能,集聚力量

  “我们也没想这么多,就是出于爱心的本能吧。”同学们回忆到,当时看到老人头部的伤势十分严重,头顶有一个大血痂,衣服上血迹斑斑,他们没有犹豫,立即赶到老人身旁查看情况,并告知驾驶员,拨打120。通过与老人的交谈,他们发现老人的神志不太清楚,因受惊吓,对身边的人戒备心很强,他们轻声细语地和老人交谈,试图安抚老人的情绪,并劝说老人及时就医。“爷爷嘴里一直念叨着去医院要花钱,一直不愿答应就医,看到他的伤口还在往外渗血,我们都很担心,我当时都急哭了。”费嘉仪同学说道。事发紧急,还来不及做过多的思考,但在看到受伤老人的那一刻,她本能地了伸出援手。

  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616公交车上的其他同学也加入了救助的行列。“当时司机师傅给车上的乘客们解释了情况,需要暂停靠站,乘客们都表示理解并且积极配合,靠站后,也有许多同学围过来询问爷爷的情况,并递给了爷爷一些水和食物,120也赶来了,帮爷爷紧急处理了伤口,当时的场景真的令人特别感动。”刘子杰同学说道。在那一刻,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更加坚定了要把老人送回家的想法。

心无顾虑,善行到底

  如今,“关于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7名学生纷纷表示,“当时情况紧急,想不了那么多。最大的顾虑是老人的伤口,只想着赶紧送老人就医。”

  “爷爷当时就只柱着一根树枝,行动很不便,我们怕他再出意外,就一路跟着,一路劝他和我们去医院。”连一僮同学说道,“因为自己家里也有老人,将心比心,爷爷的家人也一定很着急,我们就想着一定要把爷爷安全送回家。”同学们表示,相信不管是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把善举做到底。

  “我平时也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做每一次志愿服务时,都能感受到那种心底里最真实的感动和快乐,觉得原来小小的我也能为他人提供很多帮助。”费嘉仪说道,“我们相信,这个社会是有温度,有爱心的,是温暖的,是充满正能量的,人与人之间应友爱互助,况且是面对急需我们帮助的弱者。”

乐于助人,彰显“后浪”担当

  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时,大家纷纷表示,看到老人最终顺利就医并找到家属时,他们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下了。“一下子就觉得安心了,同时也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原来这就是践行雷锋精神的快乐。”李浩泽面带微笑地说道。在七名学生看来,这个小小的善举,却带给了他们极大的幸福与温暖。他们表示会继续把这样的善举进行到底,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中来,让社会充满更多温暖和爱心。

  微光与微光相遇,才汇聚成了火炬,温暖了人心,照亮了时代。7名学生乐于助人的动人事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以及新时代“后浪”青年的担当,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我校心手相传、微笑志愿的志愿者服务传统,铸就了西外学子靓丽的青春名片。

通讯员 黄菲 杨佩琪 卢文博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