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观点】2020“双十一”,让我们做一名理性消费的大学生

作者:张雨萱,刘楚元     编辑:张雨萱,刘楚元      发布时间:2020-11-11 00:00:00      浏览:959805      字数:1519      查看原文    
简短说明
评论:【青春观点】2020“双十一”,让我们做一名理性消费的大学生

2020年的“双十一购物节”欣然而至,全民购物狂欢的热潮涌动,不同商家打着声势浩大的阵仗,纷纷推出促销活动。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国内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内需市场的消费能力才是更具有持续性的动力。“双十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消费群体,对拉动内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双十一”逐渐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消费节,各大电商平台的交易额也逐步增加。今年“双十一”的预售工作也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与往年相比,今年有所不同。往年的“双十一”消费集中时间较短,而今年“双十一”预售活动从十月份开始展开,拉长了“双十一”活动的战线。由于内需市场的消费能力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动力,而内需不是通过瞬间的拉动来完成的,“双十一”战线的拉长更大程度地拉动内需,促进了消费。然而,“双十一”活动也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困扰:面对各类商品的强劲折扣,以及五花八门的折扣计算方法,很容易由于拼优惠而产生冲动消费,甚至购买了大量的、无法在短时间内消耗完的商品。这样一来,难免造成了个人商品囤积,最终导致浪费。

一个理性消费的决策过程,往往要经过:识别需求、搜索信息、评估选择和决定购买四个环节,做出最优的消费决定。而在实际消费中,我们会越过一些环节,进行直接消费,与理性决策过程产生冲突。“双十一”商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进行刺激消费。因此,作为大学生要把握好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的理性消费观。为了在“双十一”进行理性消费,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减少以下现象的发生:

一是,警惕从众心理。当周围的人都在列“双十一”购物清单,参加“赚喵币”的平台活动时,部分人就会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出于从众心理而非被优惠力度吸引,人们跳过理性消费决策过程的第一环节,忽视自己的需求,融入抢购的潮流。

二是,了解刺激消费原理。消费者剩余理论是众多商家刺激消费的原理。消费者剩余理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的差额。因此,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方自己感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秒杀”活动在折扣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消费者在“限时限量降价”的驱使下,产生了商品稀缺,机不可失的心理,就争相购买,购得以后,又萌生了“赚到”的想法,用自己“赚到”的钱继续购买,增加消费力度及额度,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锚定原理”,在促销价格和参考价格之间的锚定原理,让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实用价值转移到了优惠价格。

三是,避免安慰性消费。从消费者自身来看,他们在近一个月的预售期内,接触各类活动广告,完成任务型活动积累红包额度,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当促销活动开始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收益与产出不对等,就会利用这些已经获得的额度去消费,从而购买了可有可无的“优惠”商品。

除此之外,“双十一”购物活动的长期开展,促使交易额度的逐步攀升,需要消费群体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互联网巨头们通过短期信贷的金融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花呗和京东白条正是其中的代表。“双十一”限时提额包是锦上添花 ,免息免手续费分期付款也来雪中送炭,让消费者只在意每期需还款的金额,而忽视还款总额,不知不觉就购买了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商品。这些消费群体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或者学生党以及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都没有与其消费能力匹敌的收入能力,而我们大学生也正属于这一类的消费群体。这样,更加需要我们提醒自己进行理性消费。

“双十一”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让人眼花缭乱。在考量商品折扣利益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自身需求,列好清单,不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将购买回归到消费的本质,依照自己的生活所需和简洁思维,进行理性消费。既要让“双十一”消费成为推动内需的一辆马车,也要注意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保持消费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