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精准扶贫“组合拳”让产业精神“齐步走”

——记我校精准扶贫特色工作

作者:曹贤姿,张烨     编辑:姚瑾     版面:第02版:第02版      发布时间:2020-06-15 00:00:00      浏览:961002      字数:3583      所在版面图



张本全拿着蚕茧收购公司发到手中的12000多元,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在家力所能及的劳务,竟然有了如此可观的收入,这也是他多年来靠自己双手得到的最多的一笔收入,按照这样的年收入水平,他已经可以脱贫摘帽了。张本全是宁陕县龙王镇莲花村的贫困户,他的儿子外出打工,爱人早年离家出走,独自住在土坯房里,患有12年的糖尿病和高血压使他的生活雪上加霜,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去年,在我校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张本全在家养了8张蚕茧,年底一算,足不出户脱贫了。

张本全是我校帮扶村里众多贫困户之一,他的增收例子,是我校近年来联户帮扶工作成绩的一个缩影。从2001年开始,我校就在位于秦岭大山深处的宁陕县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随后又在蓝田县的贫困村开展“两联一包”的帮扶工作,19年的帮扶历程,28位驻村干部的默默坚守,换来了我校扶贫工作的稳定、有效、持续发力。

近年来,在我校重点扶助的蓝田县洩湖镇冯家村和宁陕县龙王镇莲花村,学校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组合拳”,助力帮扶村脱贫攻坚,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我校也先后在2016年、2018年荣获陕西省和西安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在2019年荣获安康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张臣同志荣获2017年陕西省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许力同志荣获陕西省2017年扶贫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科技助推“用力”做好产业扶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学校指导驻村工作队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在蓝田县洩湖镇冯家村,形成了以羊肚菌种植、草莓水果种植、花椒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布局。在宁陕县龙王镇莲花村,形成了以种桑养蚕、中蜂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布局,项目规模逐年扩大,产值连年上升,有力地推动了两个帮扶村的脱贫攻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地制宜的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今年疫情期间,学校扶贫办与生物与环

境工程学院联合对接,大胆在蓝田县冯家村的扶贫基地开展羊肚菌产业示范工作。为了保障羊肚菌产业能够顺利在冯家村落地开花,徐玲玲博士研究团队负责菌种质量监控以及技术跟踪指导,驻村干部、村干部和专家团队克服疫情干扰,做好土壤监测、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落实,终于今年4月份顺利出菇并达到了亩产500斤的好成绩。

在蓝田县冯家村,在学校的帮扶下,2019年发展50亩花椒种植,向贫困户、脱贫户和村民捐赠花椒苗4509株,邀请农技专家指导栽培,三年后预期每亩收益将达到8000元,进一步提高农户收入。

从2016年开始,学校就在宁陕县莲花村开展扶贫项目调研,并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安康市蚕桑研究所的专家进行咨询,邀请专家进村实地考察,同专家赴“全国优秀桑苗基地”浙江桐乡调研,引入了适合莲花村气候和土壤环境的优质桑树种苗。几年来,学校与村委会在莲花村开辟300余亩土地,建立了3个“优质桑园基地”,投入栽种了15.5万株桑苗,一条颇具规模的成熟产业在村子落地生根。

有了桑蚕产业的经验,学校又在莲花村发展了中锋养殖,这同样是一项用工少、收益可观,适合留守村民养殖的项目。两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60箱蜂箱和种蜂,到年底这一集体产业经济给全村的 102 户贫困户每户增加了近 400 元收入,预计今年全年全村贫困户每户还将有700元的收益。

为了将帮扶村的农副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学校多次组织农副产品进校园售卖,全体教师积极采购。起草《西安文理学院关于支持消费扶贫做好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实施方案》,动员有关部门在国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832”平台上优先采购宁陕县和安康市的农副产品,仅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已购农副产品13.4万余元。此外,还在学校内设立了“扶贫专柜”,开展线下可持续的消费扶贫活动。

文化提升“用心”做好教育扶贫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关键,学校利用自身教学、科研优势,主动做好教育帮扶,切断贫困根源。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奖、助、贷、减、补、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及精准资助等工作,确保奖助工作政策透明、评议客观、评定准确、发放及时、使用得当。每年涉及各类奖助资金3千余万元,惠及学生2万余人次。针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学校每年从济困助学专户提取200余万元开展精准资助。

学校制定了《西安文理学院建档立卡学生管理帮扶办法》、《西安文理学院“三秦教师”结对帮扶困难学生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积极落实习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指示精神,通过专任教师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深入实施精准资助行动,形成育人合力,实现“文理教师人人奉献爱心,困难学生个个得到关爱”的帮扶目标。

学校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基础上,努力争取社会资源,积极倡导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捐资助学活动,汇聚社会正能量。目前,我校设有“丛一平”奖学金、美爱公益助学金、宇助学金等社会资助,不断拓宽教育资助的渠道。

学校从2017年开始对宁陕县骨干教师、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帮扶培训工作。其中,与宁陕县教育体育局合作培养农村的幼儿园、小学骨干教师1000余人;与安康县委组织部干部教育中心合作,培训宁陕县乡村基层干部近200人;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校教授到宁陕县培训农村的技术带头人、致富带头人近100人。

扶贫扶长远,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眼光是否长远是关键。学校与冯家村村干部一道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带领村干部参观杨凌农高会、赴山东学习温室大棚草莓管理技术、到阎良考察甜瓜产业、赴外考察大棚梨瓜和西瓜种植、学习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围绕着提升技术水平实践的脚步,遍布了省内

外产业相关环节的各个优秀示范点。

学校组织宁陕县的乡镇干部到西安市周至县竹峪镇丹阳联村、蓝田县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进行现场参观考察,通过“亲临现场”的观摩课,让大山里的村干部开眼界、学习致富本领。

真情倾注“用情”做好精神扶贫

扶贫要扶志,十几年来,我校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真情倾注,扶起贫困户致富的信心和志向!学校的扶贫干部不仅人驻村,

“心”也驻村,与村民心连心,做好“真村民”。茶余饭后与村民、贫困户唠家常,聊困难,谈致富,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孤寡老人……把村民的事一件件都记在心上。在莲花村,贫困户卢门才爱人因火灾离世、陈佑银儿子因患有癫痫症被严重烫伤、黄增坤父母身有残疾先后病亡……这些困难户是驻村干部尤其关心的对象,很多驻村干部除了为困难户四处筹措资金,修路架桥,甚至经常自己出钱帮助他们。学校为冯家村购买环境清洁设施,改善村民生活习惯和人居环境;捐资修建蓄水池,解决了150多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捐资修建党建活动室、太阳能路灯、修整冯家村小学教学楼防滑地面……桩桩件件好事、实事,冯家村人民铭记于心。

莲花村低保贫困户谭明录是残疾人,独子谭琦患尿毒症,每周都要透析两次,家庭生活极为困难,在学校党委号召下,全校党员干部为其捐款近3.85万元。祸不单行,2019年12月谭明录驾驶农用车不幸遭遇车祸,自己重伤的同时还造成了同车人1残1亡,作为驾驶员谭明录被法院判决赔偿对方38万元,唯一的低保“一卡通”又被冻结了,这样一个千仓百孔的家庭面临绝境。

“这是要我们的命啊”,谭明录的爱人对我校驻村干部哭诉,学校在第一时间联系中央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驻宁陕县干部常委副县长张斌、副县长白彦斌、扶贫局副局长

王艺番等人,想办法解决谭明录的家庭困境。3天后,3位干部与县法院执行庭的法官、县民政局干部等人都已经坐到了村子调解会议现场。在县政府、民政部门、我校和法院的多方帮助下,通过提升低保、设置公益岗位、家庭养殖业创收等方式,共为谭明录筹措中短期资金13万元,并为他的长期增收解困创造了条件。

校领导每月都要去看望慰问像老谭(谭明录)这样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因病老党员、烈属和70岁以上老军人等特殊群体,向亲戚、家人一样嘘寒问暖,拉家常,解决实际困难。

物质富了,精神也要富起来!学校关注扶贫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每年和村委会联合,开展“村级文明户”评选,评选出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孝老之星、道德模范和自强之星;邀请专业教师向村民讲授文明家风和优秀传统文化、心理辅导;为村民定期播放经典红色电影;组织村民开展广场舞比赛;组织教师现场书写春联;结对帮扶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开展音、体、美送教;每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送教进村;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鼓乐团入村表演,让高雅文化进村,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热闹”……一系列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拉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农民文化生活美起来,为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

“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学校的扶贫工作将也必将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攻坚克难,取得最终胜利。(记者 张烨 曹贤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