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抓点研促教 创新发展育人才

——访我校经济与法学院院长胡仪元教授

作者:张新雨,孙义欣     编辑:朱敏     版面:第03版:理论视点      发布时间:2020-11-30 00:00:00      浏览:961293      字数:2724      所在版面图



     

 

胡仪元,教授(校聘二级)、经济与法学学院院长,陕西青年突击手、陕西高校新型智库“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发展智库”主任、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持续开展生态补偿、绿色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主持各类项目32项,其中,科技部专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和横向项目26项;获省级奖励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立足理论前沿和地方发展急需,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主持编制的《汉中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助力汉中市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构建了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实证测算的汉江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为汉中市和陕西省争取纵横向生态补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

初冬时节,我们踏着午后细碎的阳光走进了经济与法学院院长办公室,对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胡仪元教授进行了深入采访。

师者树人树自强不息之人

胡仪元教授曾获“青年突击手”称号,他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统观今昔,向我们简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

他早期倡导推行“案例教学”,并在1997年荣获学校教学成果奖。胡教授将教学方法总结为三点:一是课后面对面辅导,学生倾听老师解惑,及时、精准;二是集中辅导,即针对学生们的热点问题进行集中解答;是优秀获奖者经验心得分享,获奖者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意。采访中,胡教授的一位学生向我们分享:“在最近的一次经验分享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学术一定要有认真的态度、能钻研的决心,平时应该多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文章,对于文章的阅读也要有一定的方法;同时论文一定是求真务实的,禁止一切学术虚假行为。这次集中答疑对我今后写论文、做学术有很大的思想启发。”随着教育科研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案例教学”模式逐步演变为现在经法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即由政府、企业及其他高校形成一个育人协同体,把各个方面的优秀成果和实践经验展示给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与现身详讲,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社会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形成了“学院—学院”、“学院—企业”、“学院—事业单位”、“学院—政府部门”跨区域、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

将科研成效转化到教学实践中是胡教授一直秉持的准则,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的同时,科研项目资金也以助研方式鼓励一些家境较贫困的同学们努力奋进、积极进取,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科研付出后收获硕果的甜美滋味。学生们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无论将来在哪一行业,都将一生受益。一位同学也感慨说,胡教授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最大影响就是在学术上具备创新能力、勤奋钻研能力与求真务实的能力,他表示很幸运能成为胡教授的学生,希望以后也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学者。

课堂质量是学生成才成长的前提,胡教授表示,经法学院一直严抓教学质量,疫情期间也坚持听课评教,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老师上好课,让学生有所收获。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中,胡仪元教授总是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为经济与法学学院的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挥洒热血,竭力前行。

创新引领  引领科研坚守之路

胡教授在师生中受到高度的认可和拥护,不但以德服人,更以学服人,是一名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管理型专家学者。”说起胡教授,经法学院宋希阳老师如此评价道。在创新驱动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胡教授也结合自身经验对“创新”下了新的定义。以“流域生态补偿”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项目自本世纪初开始谋划,至今仍是一个区域性的研究热点。在创新团队多年的科研实践中,胡教授紧紧抓住三点关键性创新要素:一是立足前瞻性,项目选题要有长远眼光,进行可持续研究,这就好比一个被沙土淹没的宝藏,而所发现的“未探索的领域”就是科研创新的金钥匙;二是要高端设计,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各项资源的配置效应和协作效率,打造高层次项目和标志性、高显示度的成果;三是要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团队建成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库”。

胡教授讲到:“就拿咱们汉中来说,这里的特色,即其研究价值可以归纳为 ‘一山一水一历史’。山,是秦巴山;水,是汉江水;历史是指汉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价值重大。”从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来说,“一山一水”都是研究生态保护问题,可以归为“生态经济学”,因此,胡教授带领创新团队长期持续进行该方向研究,探索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问题,为陕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汉江水源地高质量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同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源源不断为国家建设输送新能量。

在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组建方面,胡仪元教授告诉我们,团队建立了‘团队负责人—方向带头人—青年骨干—研究生’四级梯次人才培育机制,以聚集人才为抓手、以项目为支撑、以成果为导向、以促进陕南山区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团队建设质量和水平。在科研工作中,胡教授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他亲自带领团队成员实地调研,在实践中感知具体经济问题,发掘问题解决之道,探索发展规律,升华理性认识,形成了一批接地气、有分量、见实效的创新成果。说到这里,宋老师向我们分享到:“胡教授带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到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研究、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脱贫研究、陕南山区县域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研究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科学研究和以资源环境法、民商法、公益诉讼理论应用研究和地方立法服务为特色的区域法律社会学科学研中,凝练产出的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撑了学科建设、彰显了专业特色,反哺了教师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研平台。”

为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胡教授重在方向层面的引导,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都让成员们自由发挥、自由探索。胡仪元教授用二十年的坚守,始终站在“生态补偿”及“绿色发展”的研究前沿,通过厚实的知识积淀和自己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今天拥有7个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奖励和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力成果的创新团队。

回顾经法学院这些年的发展,有长远谋划,形成发展的系统设计;始终如一的坚守,有‘坐冷板凳’的牺牲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奋斗精神;懂得分享、学会合作;有宽容之心和包容之量,学术上允许失败,鼓励大家探索,让大家在不会到会中成长,在失败到成功中进步,是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团队的形成、一个单位的发展的秘诀。

从山川到江河,从贫瘠到小康,胡教授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鲜花,在烈烈风中开得正好,闪耀出别样的光华。胡教授相信,五岳向上,江河奔流,坚守之光、创新之力亦会在我们身上,薪火相传。

(学生记者  张新雨 孙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