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进阶之路

作者:王珏     编辑:冯秋香     版面:第01版:要闻      发布时间:2020-11-16 00:00:00      浏览:963012      字数:3730      所在版面图


“课上得特别好,循循善诱”“李老师棒棒哒”……在得知我校教师李婷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之后,来自评论区的学生们纷纷分享喜悦,表达对老师的祝贺。作为此次活动中陕西省唯一一名本科组特等奖获得者,李婷已经在思政课的“战场”上工作了7年。她以娓娓道来的理论传播、触手可及的案例教学、润物无声的疏导说理,让自己的思政课堂“有滋有味”“如沐春风”。

更新理念 从专业课教师到思政课教师

李婷本科、硕士就读于西北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成为一名法学专业课教师,授课时以扎实的功底、清晰的逻辑、亲切的话语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她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方向。

2013年,李婷开始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最早承担思政课教学工作是从《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始的。没上课之前,我觉得思政课应该比专业课简单,感觉自己能够轻松胜任”,回忆起最初对思政课的印象,李婷坦言。经过一学期的课程讲授,她发现自己之前对思政课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最大的误区在于,自己以为已经熟知了很多东西,但却并没有真正领悟,恰恰许多学生对此也有同样的偏见,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我都懂,这些道理也都明白,所以老师讲不讲都一样,学生听不听无所谓’。”这一学期的教学经历,使她深深地意识到,“熟知并不等于真知”,教师上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前提是态度和观念上的转变。彼时,适逢学院教学工作调整,带着对思政课的重新认识,李婷主动申请转到思想品德教研部,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成为了一名专职思政课教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教学任务尤为艰巨。为了上好这门课,李婷课前向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不重要,认为思政课就是讲大道理的,枯燥无味。这让她意识到,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有人说,大学里“最难讲”的课就是思政课,但思政课又恰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李婷认为,“难讲”还是“好讲”首先取决于教师自己如何看待思政课,想达到怎样的授课效果。“大学的课程有两类,一类是教学生成为‘人’的课程,另一类是教学生成为‘什么人’的课程,而思政课属于第一类。要改变学生的偏见,让学生喜欢思政课、愿意听思政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和教师两方面入手。从课程方面说,学理要深、素材要新、形式要多;从教师方面说,学术上要让人佩服、人格上要让人信任、情感上要让人亲近。”这也成为了她一直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贴近学生 让思政课“有意义”更“有意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和学科跨度非常大,涉及人生哲学、道德、法律等不同领域,其中还有许多内容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所交叠,如何向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讲出不同于中学的学理深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李婷选择从学生需求出发,讲透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例如,讲到理想信念这部分内容时,她发现同学们都明白理想很重要,也都知道共产主义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但是对于理想信念为何重要、如何将理想信念转化成现实力量似懂非懂。为此,她将大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才开始学习的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关内容提前引入,帮助同学们理解。在讲述信仰问题时,她了解到,一部分同学困惑于没有信仰的空虚,另一部分同学又在信仰选择时表现出茫然,很多同学觉得,共产主义信仰离自己很遥远。“对于一个并不真知的事物,何谈信仰?”为此,她在讲授“最崇高的理想”这部分内容时,会首先与学生讨论共产主义的几个基本特征,让同学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真知真懂之后,再探讨信仰问题。

思政课的教学素材更新永无止境,越新的素材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越能发挥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必须关心时政,不解释时事热点的思政课没有战斗力,不回应理论焦点的思政课没有说服力。”李婷认为,对于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思政课教师无需回避,反而应该用思政的理论和观点正面解读。对此,公路学院 2019级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屈尧深有体会:“有一次课前小演讲是关于中美贸易战的,课前老师提供了一些材料供我们阅读,那一次的分享大家非常积极,老师还做了点评和归纳。”而这只是李婷的“思修”课的一个缩影。当香港暴力事件发生时,她和同学们一道探讨香港问题,使同学们体会到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和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当英国脱欧有新进展时,她又和同学们讨论全民公投和我国的选举制度,使同学们认识到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优越性……李婷觉得,其实 00 后也很喜欢思政课,只是他们更喜欢回应现实的思政课、接地气的思政课、探讨性的思政课。“在时事热点、学生比较关切的社会问题面前,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老师不发声,学生就有可能被网络上的一些错误观点所误导。”

95 后、00 后的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关注度高,信息接收渠道广泛,富有批判精神,要用理论打动他们很难。想要直抵学生内心、打通思政课入脑入心的阻隔屏障,教学方式的创新同样重要。为此,李婷设置了课前小演讲环节。她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十分钟,围绕课堂内容或者老师指定的主题,进行3-5分钟的小演讲。“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主动表达,了解学生的想法,发现学生的困惑和关切。”慢慢地她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更加有趣快乐。“老师给我们留出了很多展现自我、表达自身观点看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让我们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更能锻炼演讲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汽车学院2019级学生刘延森对课前小演讲印象深刻。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仅学生课堂出勤率、抬头率、互动率明显提高,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大的促进。

以赛促教 “打铁还需自身硬”

从“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到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一路过关斩将的李婷,如今成了省内青年思政课教师中的一位“明星”。她经常到省内多所高校作报告,既是分享教学经验,也加强了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

学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这也让李婷感受到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如今,回想起比赛,她仍然能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压力:“参加这些教学展示活动不仅仅是代表个人,更是代表学校,到了全国的展示平台,我们还代表着陕西省,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先是外在的压力,后来就转化成内在的动力了。”为了参加校级和省级教学比赛和展示活动,李婷集中学习并研究了规范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手段。比赛过程中,她真切感受到“强中自有强中手”,高强度的压力下,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快速的积累和快速的成长。经过这两年的积累,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和创新,也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复赛阶段实属不易,为了这次教学展示活动,李婷和她的团队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每一章节、每个专题下的内容都拆分成小的知识点,逐一进行备课。复赛前一天晚上,李婷抽到了题目——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临时抽到的题目,只有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现场不允许使用PPT,只有一块黑板用来写板书,这样严苛的要求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心理素质。在展示现场,她开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案例与同学们互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法治思维这个话题,引出课程的主题,接着运用对比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将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新时代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等内容逐一展开讲授。赛后回顾这场展示,李婷感慨道:“场上时间有限,参赛的又都是各省最优秀的代表,十分考验老师们的教学基本功和临场应变能力,所以平时积累很重要。”同时李婷也十分感谢团队的协助,“比赛前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在双休日加班陪我练课。复赛时王立洲副院长和名师工作室另外两名老师陪我一同前往,火车上我们还在探讨备课。比赛前一天晚上陈怀平院长和我们探讨教学设计,我们电话沟通一直到凌晨。这种并肩作战的经历真的很让人感动、让人难忘”。

“学生的喜爱是老师最大的荣誉”

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乏味冗长的说教,平易近人的李婷老师是学生心中的“知心姐姐”。刘延森说,对于课程,李老师十分用心,有一次,在讲到人生规划时,她专门找到曾经带过的优秀毕业生精心录制了视频,学长学姐们讲述他们大学四年的经历和工作后回首大学生活的得与失,让刚上大一的他既感动又受用。屈尧觉得,李婷老师有种能“轻轻拨响同学们的心弦”的魅力:“有一次午休时我突然想起实践作业中的一个小问题,就微信问了李老师,老师秒回了我的信息,感觉很暖;期末考前,李老师看出了我们的紧张,直到晚上她还依然在教室中为我们答疑、讲解,耐心地询问‘还有哪里不懂,’这种亲切、质朴的师生关系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回忆。”

走过十几年的教学历程,李婷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能培养人、塑造人;教师是个良心职业,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至关重要;教师也是一个很容易有成就感的职业,收获学生们的喜爱是教师最大的荣耀。“2018年我获得了长安大学‘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称号,这是一个我十分珍视的荣誉。学生和教师其实是相互成就的,我收获了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王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