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寻朱玉,何惧山泽深

——陕科大“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五年来

编辑:雷超     版面:陕西科技大学报426期3版      发布时间:2020-10-28 00:00:00      浏览:965139      字数:3001      所在版面图
简短说明
2015年以来,陕西科技大学瞄准“双一流”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该战略的实施恰好以学校十三五建设为时间跨度,5年来促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收到省委教育工委领导的多次肯定,两位学校主要负责人也先后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管理者”荣誉称号。 本通讯记者雷超、杜杨用了2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学校领导、二级院系负责人、广大人才及师生中去,倾听师生对学校实施人才战略的声音,并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整理,用“引进来、留下来、干起来、沉下来”四个部分描绘了在学校人才战略的擘画之下,全校师生紧紧凝聚在一起

 

我本寻朱玉,何惧山泽深

——陕科大“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五年来

过去几年,36 岁的食品安全学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科技新星李国梁夜以继日地在食品安全领域不断钻研、积淀,最终摘取了2020年度国家优青项目。面对记者,他谦逊地说:

“我很幸运,遇上陕西科技大学实施人才战略的好时机,受惠于学校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举措,才有了科研上的进步,做为一名‘陕科大人’,我很自豪!”

李国梁蜕变成长,映照着陕科大发展史上不平凡的 5 年。回望 2015 年,学校放眼整个“十三五”擘画出“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宏图,把人才工作作为追赶图强的“第一落点”,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下好“先手棋”,打出从“引进来”到“留下来”,从“干起来”到“沉下来”的“组合拳”,开创了延揽人才、用好人才的“陕科大速度”。

引进来,一刻也不能等待

敞开吐哺的胸怀,迎来四方贤士。从 2015 2020,五年的时间,由学科领军、特聘教授、青年领军、学术骨干、青年拔尖、高水平博士、普通博士等七类人才组成的人才库逐渐充盈。各个学科的人才短板逐渐补齐,原有833人的专任教师队伍扩编到1270人,增长了34%,学校各个层面奔涌出干事创业的新动能。

抢抓机遇,“短、平、快”延揽人才,急切并不意味着盲目。新进人才学缘地缘、学历层次、科研背景的千差万别只是冰山一角,水平面下隐藏的是学校走内涵式道路、优化人才布局的“大棋局”。历经“三创两迁”的曲折发展历史,又刚一举化解完6.9亿政府债务,在极其有限的资源前提下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坚持“党管人才”,每引进一名人才,都要经党委会评估研究,下足“落地见效”功夫。

顶天,往科学前沿努力生长。2017 年以来,文理学院先后引进李剑、张小红、李建全(柔性引进)三名特聘教授,开辟偏微分方程有限元/有限体积方法、不确定性数学、数学建模与研究等科研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文理学院院长刘建科说:“必须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数学、物理学科发展,布局新的学科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

立地,向社会经济深层扎根。谈起食品学科近年来的“加速度”发展,食品学院党委书记訾荣禄满怀激情:“这都是学校人才强校战略赋予的新动能。我们引进了5名学术骨干,整合了食品高分子结构研究、食品安全控制、微生物研究、营养学研究、食品安全检测等团队,新增国家羊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西凤学院、酿酒工程学院等产学研实体,在服务地方经济、致力精准扶贫方面贡献了力量。”

开放,与国际前沿不断接轨。敞开的胸怀让海外人才看到陕科大求贤的诚意,纷纷抛来友谊的橄榄枝。20184月,时任校长马建中赴美国、加拿大,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温哥华先后举办4场招聘会。行程即将结束时,却迎来了自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的高水平博士查健和吴霞,他们因为被学校的人才政策所吸引,从纽约州中东部城市特洛伊跨越260多公里赶到招聘现场。2018年年底,两人通过学校“人才绿色通道”正式就职。

留下来,满怀支持与关爱

如果说人才是支撑陕科大发展的源头活水,那么“进团队、配设备、定计划、强服务”四项用人政策就是留住人才的四面堤坝,帮助人才迅速扎根本土,实现价值,乐享生活,共同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以团队建设为经纬,搭建选人、用人、育人的框架,让青年人才在团队中迅速厘清研究方向、获得成长。青年博士杨斌2016年应聘进入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团队,在团队负责人张美云教授的指导下,杨斌近三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在芳纶纳米纤维研究领域取得很大进展。杨斌说:“团队是让我滋养科研灵感、激发科研热情的沃土。”

通往前沿科学的“最后一公里”最难打通,在“梦魂不到关山难”的关键时刻,高端精密的科研设备往往能为科学家们节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价值2700万元的“球差电镜”就是这样一台“重器”。作为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先进的一台电镜,它在透视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方面,为陕科大学者们安上了一双“千里眼”。

校长李志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待新进人才,不要急着摘成果’。我曾经对李国梁说,给他充分的信任和成长空间,相信他会‘不待扬鞭自奋蹄’。”

学校还启动“安家在科大”工程,建成 384 套住宅、投资 3800 余万建设幼儿园、筹建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解决配偶工作.....暖心的举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科大这片“梧桐林”里筑巢安居、乐享生活、扎根生长,把“三创两迁”的精神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干起来,在实干中收获梦想

如春风吹拂,似阳光普照。人才强校战略带来的内在变化,推动着学校“十三五”追赶超越目标一项项落地生根——

师资队伍内涵比稳步优化。共引进各类人才 477(含柔性引进)人,全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57.5%,其中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4.9%,博士化率和具有一年以上国(境)外访学经历的比率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23%10%

高层次人才呈阶梯式上升。共获批“千人计划”61人,“特支计划”12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获批数量连续4次位居省属高校第2;培育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教师6名,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教师21名。

学科建设进步明显。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全国第三(并列);20199月,化学学科正式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学校继材料科学学科之后,第二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

科研实力快速上升。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刚刚公布,学校获批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直接经费3038万元,较2019年提高61.3%,获批数量较2019年提高了36%。获批数量和直接经费均位列省属高校第三名。

人才培养蒸蒸日上。2018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项;2019 年,6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 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陕西科技大学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成为陕科大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突破。

沉下来,回望初心与使命

“牛顿第二定律,F=ma”。m是陕科大全体劳动者,a是陕科大追赶超越的加速度,F是陕科大人并肩前行产生的合力。劳动者基础越大,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大,那么在双一流建设道路上进步的速度就越快。

牢牢把握当下,更须开创未来。困难是成长的“维他命”,挑战是提升本领的“蛋白质”。校党委书记姚书志总是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错过了发展机遇,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面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要求、人才竞争的新形势,学校在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引进难度日益增大的窘境下,应该集中资源,人财物尽可能倾斜,集中精力发展好几个优势学科。”

挺起民族轻工业的脊梁,往产业链的前端努力生长。“学校要深度参与轻工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校长李志健踌躇满志,“我们的未来技术学院正在筹建中,将瞄准超材料、隐身技术、分子医学、基因编辑、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微纳机器人等专业领域,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围绕‘十四五’规划、聚焦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引进新鲜血液。”

深夜的实验楼群,依然灯火通明,寂静中传来轻微的电流的噪音、实验设备运行的声音、电脑键盘敲击的声音,这些声音像春蚕食桑般,一下下一声声,绵密不绝、充满生机,合奏出全体陕科大人的“奋进交响曲”。

逝者如斯夫,片刻不容懈怠,学校“十四五”的风帆又即将涨满——未来,可期!


图片列表: